12月6日讯 吴承恩故居挂满六小龄童照片,“喧宾”最好别“夺主”

近日,一则关于“吴承恩故居挂满六小龄童照片”的视频成为网络热议话题。网友指出故居内陈列吴承恩事迹及史料很少,却有大量六小龄童、猴王世家等的画像、雕塑、展品。对此,六小龄童本人回应,“我只无偿捐献我的展品,不参与吴承恩故居纪念馆包括悬挂我的照片在内的任何具体工作,且分文不取”。

六小龄童回应西霸 媒体:“喧宾”最好别“夺主”-LMLPHP

吴承恩故居纪念馆官网也发布情况说明称,六小龄童系吴承恩故居纪念馆名誉馆长,网传纪念馆内“挂满六小龄童照片”与事实不相符。

不管具体内情如何,从网友曝光的视频看,吴承恩纪念馆区域内确实有不少关于六小龄童的印记。客观说,86版《西游记》已成为几代人的经典回忆,尤其是六小龄童所塑造的孙悟空荧幕形象对于《西游记》文化的大众传播,应该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这个意义上,纪念《西游记》原著作者吴承恩,或许的确难以完全抹掉经典影像中的叙事。只不过,这其中的“度”在哪里,需要好好把握,至少不能给人以“喧宾夺主”之感。

但是,这一现象被放大解读,本身还是耐人寻味的。它未必是因为网友反感六小龄童本人,或是否认86版《西游记》的艺术价值,而很可能是不少网友敏感于经典文化的阐释权力是否被垄断了,艺术表现力是否固化了?

艺术创作应该有经典,但不必一味追求所谓“正统”,或是讲究先来后到,这早就是一种文化常识。毕竟,百花齐放,不断演绎创新,是任何一种文化和经典得以延续和壮大的必经之途。事实上,所谓经典,本就是经过时间大浪淘沙、在与同类作品的反复比较中才能最终被逐渐确立。就以86版《西游记》电视剧为例,如果没有后来者的不断创新角色或是适当改编,西游文化也有可能会趋于式微。

12-06 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