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00:00

详情

收起

00:00

00:00

何辉家中墙上挂的立功照 姜雪媛 摄全媒体记者 谢小婉 李妹妍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大漠惊雷,震惊世界。“闪光过后,我看着一个巨大的火球在天空翻滚。完了以后,人们都跳起来,大家都在欢呼跳跃!”这是广东人黎大任在距离爆炸中心25公里的黄羊沟现场目击的回忆。爆炸半个小时后,他作为第一梯队队员,跟随军事医学科学院人员进入爆炸中心执行相关任务。那是一段艰苦但激情燃烧的岁月,只为一项隐秘而伟大的事业。无数技术人员、解放军官兵汇聚茫茫戈壁,抛洒热血、奉献青春,屡创中国核试验事业的奇迹。在这项伟大事业里,从基地的建设到参与核武器的设计和试验,广东人的身影贯穿始终。他们当中不乏毕业于全国名校,放弃优渥生活,冒着受辐射伤害的危险,成为我国核试验事业的开拓者、亲历者和见证者。也正是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只为一个毕生骄傲的称呼:“马兰人”。岁月无声,青史有痕。即日起,推出系列报道《战斗在罗布泊的广东人》,寻访当年曾在马兰基地奋斗过的广东人,回顾那一段激情岁月里不为人知的故事,在新时代赓续“马兰精神”。冯运基 王隽杰 摄白手起家建设马兰基地在新疆,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曾有一个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195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扩大会议,做出了中国发展原子能事业的伟大战略决策。次年,“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制定,把发展原子弹、导弹为代表的尖端技术放在突出位置。1959年3月,国防部正式批准了在罗布泊建核试验场的报告,当年6月,核试验基地正式建立。传闻中,第一批来到基地的部队发现了满地的马兰花,马兰基地也就因此而得名。这里北临天山山麓,东临罗布泊,是戈壁滩的边沿地带,在未经开发建设之前,杂草丛生,野狼出没,荒无人烟。基地始建之初,便有广东人身影。1960年,阳江人冯运基随军入驻马兰,成为名副其实的基地建设“拓荒牛”。他们在一个废弃的农场起步,住在帐篷里,喝又苦又咸的盐碱水,白手起家开展原子弹基地建设。在基地工作25年间,冯运基共计参加27次核试验任务,先后立下四次三等功。大漠荒凉,条件艰苦,包括冯运基在内的工程兵们凭人力一米一米铺铁路专线枕木,凭步力拽着石磙一步一步碾出由基地通往核爆心的公路,又深入生命禁区,用两年多时间,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建造了102米高的试验用铁塔及154项特种工程,打造出一个符合核试验要求的大气层试验场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1963年年底,基地完成了核试验场的所有建设:公路、机场、地下工事修筑齐全;指挥、通信、监控、监测、检验、观察等设施均建成并测试完毕。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马兰基地已初步建成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小城市,甚至配备有医院、学校、礼堂等。马兰基地笔直的马路两旁,白杨树高大挺拔,凝视着戈壁滩上的奇迹。何辉 姜雪媛 摄广东“马兰人”成绩傲人来自广东的“马兰人”不乏毕业于全国名校的高材生。在那个年代,他们胸怀兴国强国理想,远赴边疆,隐姓埋名,奋战在核武器研制及试验一线。他们所在的中国核试验基地研究所,是中国核试验的主力军,担负着控制、取样、测试、分析,验证核武器设计的合理性,为核武器的改进、发展及使用、效应和安全防护提供系统而可靠数据的重大使命。1961年,黄雄汉中山大学毕业后入伍,在物理学家程开甲的带领下白手起家,为创建理论计算研究室尽心尽力。此后,1963年陈雨生、朱焕金、谭学勤从北京大学、易仰贤从北京钢铁学院、康崇禄从中山大学,1965年卢修深从北京大学、李春楼从中国科技大学、潘思达从中山大学、曾嘉从湛江气象学校,1966年容文杰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来到理论计算研究室,成为理论研究和计算的骨干力量。在历次核试验任务,他们对核武器的关键因素——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核电磁脉冲的理论研究和计算都取得傲人成绩。其中的佼佼者当属潮州人陈雨生,先后获5项国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多次立二、三等功,是马兰基地获得少将军衔的广东第一人。符红铁 姜雪媛 摄此外,符红铁、刘宏兴、梁伯年、陈君泽等多位广东人,先后进入研究所力学研究室、光学研究室、核物理研究室、电子学研究室等科室,成为核试验测量、控制的主力军,是早期核试验的中坚力量。在强放射性风险面前,没有一个人退缩,所有人都在抢着上,为国为家,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符红铁在基地21年间,执行过20次核试验任务,进行核电脉冲测量,在爆炸后又10次进入沾染区开展回收作业,多次立功受奖。黎大任 姜雪媛 摄隐姓埋名诠释“马兰精神”除去一线科研人员,祖国核试验事业的成功,还离不开防护、气象、通讯、运输、后勤、医疗保障等系统的支持。在这些默默无闻而又关键的岗位上,许多广东人前赴后继,默默奉献。仅以防护部为例,其着眼于核爆炸发生后安全防护问题,对确保人身安全,负有重大责任。他们在安全论证、放射性监测、研制防护器材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确保了核试验的顺利进行。何辉在放射性测量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六年,先后参加核试验13次,曾在离核爆心6公里近距离的地下室进行测量。1996年,中国郑重宣布:暂停核试验。从1964年10月16日第一次地面核试验起,到1996年7月29日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止,总共45次,中国的核试验圆满结束。罗布泊恢复了往日的宁静。2011年,马兰基地被列入国家红色旅游项目第二批经典名录,成为红色旅游景点。据不完全统计,广东“马兰人”有姓名者达两百多人,更多的则是四散在全国各地,继续隐姓埋名,在核试验各项工作尚未解密之前,为守护国家安全,他们保持着默契:在马兰基地执行任务时不写信、少写信,离开马兰基地后守口如瓶,在沉默中甘当无名英雄。尽管参与过令人激动的伟大事业,他们却绝口不提当年的丰功伟绩,甚至有老兵打趣:“退伍回家后就说自己在部队是种菜喂猪的。”多年以后,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不免为这些将一生献给祖国的广东“马兰人”而动容。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于茫茫戈壁滩上,挥洒热血,四散在人海中,又各自发光发热。他们是“马兰精神”的最好诠释:热爱祖国,忠诚使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集力创新,勇攀高峰。总策划:杜传贵 林海利总统筹:温建敏文字统筹:李妹妍 李国辉执行:李妹妍 姜雪媛 谢小婉 王隽杰 孙梓青

10-02 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