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陈思琦 深圳报道

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2022年广东省营商环境评价情况新闻发布会。会上,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发布《2022年广东省营商环境评价报告》,对21个地级以上市营商环境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价,深圳、广州位列第一档。

报告认为,深圳、广州以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为契机,推动营商环境5.0版改革,更大力度为市场主体投资兴业破堵点、优服务,为全省营商环境建设作出重要示范,是全省其他城市学习的标杆。

2018年以来,深圳明确把优化营商环境列为全市“一号改革工程”,连续出台营商环境1.0“搭框架”、2.0“夯基础”、3.0“补短板”、4.0“促提升”、5.0“抓试点”系列改革政策,迭代出台一系列务实举措,推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吸引了亚马逊、英特尔、美团等一大批国内外优质企业落户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国工商联近日发布的《2022年“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报告》中,深圳获评“全国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为连续三年荣获此项殊荣。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普华永道2022年9月联合发布的《机遇之城2022》报告中,深圳“宜商环境”同样排名全国第一。

从“给优惠”到“给机会”

日前落幕的创新南山2022“创业之星”大赛上,深圳市飞思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携项目“新一代相控阵卫星通信终端”获成长企业组第一名。

公司负责人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飞思通信正与南山区应急部门合作打造相控阵卫星通信的应用场景。以产品创新驱动应用,应用再反作用于产品输入,“这一良性循环给了我们立足南山,不断创新的动力。” 

南山区与飞思通信在卫星通信方面的合作,是深圳近年来优化营商环境、开展放宽市场准入试点的一个缩影。

202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 商务部关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正式印发,明确深圳将率先放宽科技、金融、医疗、教育文化、交通等领域准入门槛,努力消除制度性障碍与隐性壁垒。具体看,深圳将开放绿色低碳、高端装备、智慧医疗等重点领域应用场景,支持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先行先试,从“给优惠”向“给机会”转变。

新增商事主体50万户,新增“个转企”2500家、“小升规”工业企业2000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30家以上,新培育“独角兽”企业5家……深圳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健全市场主体梯度培育体系,着力提升市场主体质量。

然而,2022年上半年,持续的疫情给深圳的经济运行带来冲击,部分行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陷入困境。

“‘助企纾困30条’的颁布救活了一大批中小企业,极大提振了中小微企业和市场的信心。”正如深圳市政协委员饶微所言,去年3月,深圳迅速出台“助企纾困30条”,以降成本为重要发力点,在房屋租金减免、疫情消杀补贴、缓缴社会保险费等方面极大减轻了市场主体负担。

2022年,深圳有重点、有节奏地出台实施助企纾困、工业增速提质、联动生产端促消费、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等5个“30条”政策,截至目前已落地减负资金超1500亿元、惠及市场主体753万家次。

尤其在要素市场化配置方面,今年以来,深圳围绕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领域,推动各类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各类生产要素供给保障,着力降低企业综合营商成本。

例如,为破解产业空间不足的难题,深圳正推进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建设,大力实施“工业上楼”优质厂房空间建设计划。未来五年,深圳将每年建设不少于2000万平方米的高品质、低成本、定制化厂房空间,相当于每年再建2个蛇口工业区,确保好企业、好项目在深圳有地可落。

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深圳着力建设综合金融数据征信服务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征信报告、融资对接等服务,已服务中小企业120多万家,促成授信金额超过540亿元。

一系列务实举措展现了深圳的经济韧性,也坚定了企业扎根深圳的信心。截至目前,深圳全市登记的商事主体累计达到391.1万户,总量和创业密度继续保持全国第一,10家企业入围《财富》世界500强。A股上市公司总数达到400家,各级“专精特新”企业超过3800家,其中国家级“小巨人”有442家,数量在全国大中城市名列前茅。

特区立法夯实营商环境制度基础

“深圳的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新’意味着此前没有相关的制度供给,需要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从顶层设计层面维护市场主体利益。”深圳市政协科教卫体委分党组书记、主任吴思康告诉记者。

2022年以来,深圳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创新,陆续出台国内首部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法规《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首部人工智能产业专项立法《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等。

其中,去年8月正式施行的《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回应了当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面临的车辆不能入市、不能上牌、不能运营收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规则不明等诸多法律问题。尤为具有开创性的是,规定完全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在深圳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划定的区域、路段行驶,可以不配备驾驶人。

生效当月,元戎启行、百度Apollo等自动驾驶车企相继在深圳福田、南山特定区域开展全无人自动驾驶道路测试。元戎启行CEO周光告诉记者,自动驾驶技术已经拥有让机器代替人力的能力,法规的出台推行对自动驾驶企业进行规范化的商业化落地是极大利好。

而在人工智能领域,我国此前对部分人工智能产品实行的准入登记制度与新技术、新产品的发展迭代出现了不相匹配的矛盾。例如,新冠疫情加速了医疗智慧化发展,医学AI被认为是人工智能应用中最有可能率先实现商业化的细分领域,但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化面临着极大的监管挑战,商业化落地相对迟滞。

在此背景下,2022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明确将创新产品准入制度,在分级分类监管的基础上,规定对于国家、地方尚未制定标准但符合国际先进产品标准或者规范的低风险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允许通过测试、试验、试点等方式开展先行先试。

针对目前需求突出的智慧医疗领域,该条例还做出专门性规定,探索建立注册类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伦理审查互认机制,鼓励医疗机构使用辅助决策、影像或数据处理、医疗数据分析挖掘、医疗助理等人工智能产品与服务。

吴思康表示,深圳在制度创新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立法者始终紧跟产业发展步伐,能敏锐地观察到新经济带来的新需求,相关立法推进非常高效、顺畅,为深圳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数据显示,1992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特区立法权以来,深圳累计出台地方性法规200余件。

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环境

2022年12月9日,2022深圳全球招商大会顺利举行,这是深圳连续第4年举办大会。

数据显示,2019-2021深圳全球招商大会累计洽谈签约项目超600个,涉及意向投资总额超2万亿元。来到第四届,深圳的全球招商成绩同样瞩目,大会洽谈签约项目315个,涉及投资总额8790亿元,亚马逊、英特尔、海克斯康、马士基等一大批国际龙头企业“用脚投票”,成为深圳营商环境的最有力佐证。

在此背景下,深圳如何打造与国际接轨的营商规则,以优质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增强全球投资吸引力?

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张晋周在2022广东省营商环境评价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深圳强化外商投资服务与国际人才引进,创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权益保护服务工作站,为全市外商投资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建立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制度,持有相关职业资格的国际专业人员在深圳备案登记后即可提供相关专业服务,目前已有超过500名境外专业人士享受到这份便利。

尤其在深港互联互通方面,去年9月,前海管理局与香港财库局联合发布支持前海风投创投发展十八条措施。继深港通、债券通、跨境理财通、ETF通之后,深港风投创投联动发展也快速推进。截至目前,深圳前海已吸引渣打等80家机构入驻风投创投集聚区。

而在深港进出口通关方面,去年6月底,“深港无缝清关”服务正式上线深圳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有企业向记者反映,该服务仅需不到5分钟,就可办妥深港进出口通关过程中7个环节的申报工作,服务费减少超八成,还可省下在香港注册公司申请电子数字证书的开销。截至2022年9月,企业已通过“深港无缝清关”开展了931票业务。

2019年,深圳海关创新推出“大湾区组合港”通关模式。记者了解到,深圳港已累计开通26个组合港点位、覆盖大湾区近90%城市。2022年以来,通过“组合港”模式实现的进出口吞吐量超过19万标箱,“组合港”水水中转集装箱进出口物流整体时长由5-7天压缩至2天,节省货主报关成本约30%。

此外,深圳还发布了国内首个《基于跨境活动的企业信用报告格式规范》,为不同国家、地区企业信用报告提供转化支撑和互认依据;揭牌成立深圳数据交易所,实现国内首单场内跨境数据交易;发布全国首个经国际认证的医院评审标准,便利高水平医疗机构使用“国产标准”融入国际,推进大湾区及跨境医疗服务规则衔接。

以上种种,皆为深圳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环境,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国际竞争优势的创新举措。从实际效果来看,2022年1-8月,深圳实际使用外资超72亿美元,同比增长14%以上,足见外资对深圳市场的看好。

01-05 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