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分仅288!数学22分英语30分真的值得宣传吗 不可将“读书无用论”再次还魂!!-LMLPHP

数学22分英语30分真的值得宣传吗

【数学22分英语30分真的值得宣传吗】近日,河南郑州一位288分的高考生,风头竟盖过全国高考状元戴易瓒,以一场“反差式走红”冲上舆论风口浪尖。据悉,这名考生名叫赵梦涵在2025年河南高考中取得288分(语文89分、数学22分、英语30分、历史38分、思想政治58分、地理51分、听力11分),虽远低于河南本科线(历史类471分、物理类427分),但为其高中三年最高分。父母对成绩表示满意,母亲称“健康快乐、三观正比分数重要”,父亲认为“超越自我即是进步”。这种将特定态度视为“反内卷典范”的现象,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关注,部分网友对其赞誉有加,认为这为深陷内卷困境的教育环境带来了一股新风。然而,与此同时,这一现象也如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对“教育底线”的层层质疑涟漪。此前,人民日报曾转发相关视频,并配以“孩子健康开心就好”这样温暖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一时间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共鸣与转发。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后续因赵梦涵家庭被指存在“炒作带货”的嫌疑,人民日报迅速删除了相关内容,这一举动如同在沸腾的油锅中滴入了一滴水,使得网友们的质疑声愈发强烈,纷纷发问:这样的案例真的值得如此大张旗鼓地宣传吗?

我们始终秉持着不主张“唯分数”论的态度,深知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努力的过程远比最终分数更为重要,孩子只要努力了便值得肯定与鼓励。然而,将低分事件当作“反内卷”的典范进行大肆宣扬,却如同在原本清晰的教育评价边界上蒙上了一层迷雾。这种做法极易向社会传递出“努力无用”的错误信号,让那些原本怀揣着梦想、努力拼搏的孩子们产生迷茫与困惑。北京师范大学的李芳教授就曾明确指出,教育的包容性在于它能够接纳不同天赋的孩子,给予他们成长的空间与机会,但这绝不等同于对不努力行为的纵容。

倘若“低分—争议—流量—变现”逐渐演变成一种可复制的起号模式,并被不恰当地宣扬推广,那么这将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价值观造成严重的扭曲。在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影响下,青少年群体极易被误导,产生错误的认知。当分数沦为流量的玩物,当学生们看到有人凭借低分却能获得大量关注与利益时,便可能会滋生出“读书不如当网红”等危险的想法。这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教育观念层面的简单争论,而是切实关乎到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犹如一艘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的船只,若失去了正确的方向指引,必将陷入迷茫与危险之中。

从数据层面来看,河南作为高考大省,在68万考生中,竟有62%的考生分数集中在200 - 500分段。这些处于“中间层”的学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他们在题海中奋力拼搏,在知识的山峰上艰难攀登。然而,当社会将“低分进步”精心包装成励志故事,大肆渲染传播时,是否在无形之中暗示着孩子们“努力到及格线即可”呢?这种逻辑与当下盛行的“躺平文化”悄然合流,其后果不堪设想,最终极有可能消解青少年对知识本身的敬畏之心,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懈怠与敷衍的态度。

我们在积极破除“唯分数论”这一枷锁的同时,必须时刻警惕,避免滑向另一个极端。教育的真谛从来都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选择题,而是一道需要综合考量、全面权衡的复杂论述题。一方面,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分数并非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职业教育、艺术教育等多元教育路径同样蕴含着无限的可能与价值,它们为不同天赋、不同兴趣的孩子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值得整个社会给予尊重和鼓励;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否定努力学习的重要性,更不能将“低分”美化为所谓的“觉醒”。一个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社会,应该拥有足够的包容度,既能容得下288分的坦然与释怀,也要尊重669分的拼搏与付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在赵梦涵事件中,有一个关键细节被众多网友所忽视:其家庭在高考前便已经开始运营短视频账号,精心布局。而当查分视频意外走红后,他们迅速抓住这一流量契机,开启了直播带货的模式。这种“低分—争议—流量—变现”的链条,犹如一条隐藏在暗处的黑色巨蟒,悄然暴露出教育议题被流量经济异化的巨大风险。教育本应是纯净的净土,是培养未来栋梁的摇篮,却在这一链条的侵蚀下,逐渐失去了其原本的神圣与纯粹。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湖南脑瘫考生莫天池(高考601分)或四川盲人考生吴幽(635分),他们的故事如同一束束温暖而明亮的光,照亮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不懈的努力和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们的奋斗历程真实而感人,让无数人为之动容,也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尊重与赞誉。而反观赵梦涵案例,288分的“进步”缺乏普遍的可复制性,却因其巨大的反差感成为了流量密码,被一些人肆意利用。当“读书不如当网红”的论调在网络上甚嚣尘上时,教育公平的根基正在被悄然侵蚀。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68%的受访者认为“短视频平台加剧了青少年的功利心态”,这一数据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

部分支持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援引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专科毕业)等案例,主张“职业教育同样能成就人才”。然而,我们必须明确一个重要事实:反对“唯分数论”并不等同于否定奋斗本身。王宁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源于他持续不断的创新精神、敏锐的商业洞察力以及对事业的执着追求,而非对基础知识的轻视与忽视。若将“反内卷”偷换概念为“反对学习”,实则是对教育本质的严重误读。西安思源学院2024年就业报告显示,职教毕业生平均起薪低于本科院校23%,且高端岗位占比不足15%。这一现实数据有力地印证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在知识经济时代,基础学科能力仍然是阶层流动的重要阶梯,是孩子们实现人生价值、改变命运的关键因素。赵梦涵父母“健康快乐”的价值观固然充满了温暖与关怀,但若脱离了对知识储备的重视,可能会在不经意间限制孩子未来的选择空间,让他们在面对未来的挑战时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人民日报》删除转发内容这一行为,并非偶然之举,它暗示着官方对事件性质的重新审视与深刻反思。这场看似热闹非凡的闹剧,实际上暴露出了三个层面的严重危机:

在家庭层面,将孩子的成绩作为获取流量的筹码,这种行为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短暂利益的同时,可能对孩子的心理造成难以估量的二次伤害。北京安定医院的数据显示,高考后青少年心理门诊量上升37%,其中“被过度曝光”是主要诱因之一。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的是一个健康、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而不是被当作流量工具,在众目睽睽之下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学校层面,若“低分进步”被不恰当地纳入学校宣传案例,这无疑会在校园内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它可能会削弱优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应有的认可与回报,从而产生懈怠情绪;同时,也会形成一种“比差不比好”的畸形竞争氛围,不利于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全面发展。

在社会层面,当“读书无用论”借助流量的东风再次还魂,其危害不容小觑。这将对“知识改变命运”这一深入人心的共识产生动摇,让许多人对学习的价值产生怀疑,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动力。教育部2025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严防娱乐化解读教育政策”,正是对此类倾向的有力预警,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守护好教育的净土。

教育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我们反对“唯分数论”,但更需警惕“反分数”成为新的政治正确;我们倡导多元成功,但绝不能让流量逻辑解构奋斗的价值。赵梦涵事件应成为一记警钟:当教育的神圣性被流量消费,受伤的不仅是某个个体,更是整个社会对知识、对进步的信仰。唯有回归“尊重知识、鼓励奋斗”的常识,才能避免教育在娱乐至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以上就是【数学22分英语30分真的值得宣传吗】有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

07-03 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