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简写

  1. ARPANET: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在1969年开始建设的一个分组交换网络,并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和中期逐步发展起来成为全球第一个互联网。

  2. ISP:互联网服务提供者/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3. IXP:互联网交换点,允许两个ISP网络直接相连并交换分组(不需要通过第三个网络来转发分组)

  4. WWW:万维网

  5. RFC:请求评论

  6. P2P:对等连接

  7. RTT:往返时间

  8. SNA:系统网络体系结构

  9. OSI/RM: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

  10.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

  11. TCP:传输控制协议(数据传输单位-报文段)

  12.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数据传输单位-用户数据报)

  13. IP:网际协议

  14. PDU:协议数据单元

  15. SDU:服务数据单元

  16. SAP:服务访问点

重要概念

  1. 语法:描述用户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与格式

  2. 语义:解释控制信息每个部分的意义

  3. 同步: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4. 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层次结构模型与各层协议的集合

  5. RFC:网络技术人员之间发布技术研究进展与标准的一类文档

  6. OSI参考模型:ISO/IEC 7498标准定义了网络互联的7层结构模型

  7. 网络协议:为网络数据交换制定的通信规则、约定与标准

  8. 传输层:实现可靠的端-端连接与数据传输服务的层次

  9. 层次结构:处理计算机网络问题最基本的方法

  10. ISOC:最权威的Internet全球协调与合作的国际化组织

  11. UDP:一种不可靠的、无连接的传输层协议

  12. TCP: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面向字节流服务的传输层协议

  13. IP:提供“尽力而为”的分组传输服务的协议

  14. IRTF:致力于Internet协议、体系结构、应用程序及相关技术研究的组织

  15. :数据链路层的数据传输单元

  16. 传输层:实现可靠的端-端连接与数据传输服务的层次

  17. 网络层:实现路由选择的层次

  18. InterNIC:负责Internet域名注册和域名数据库管理的组织

  19. 应用层: OSI参考模型的最高层

  20. OSI 环境:包括主机中从应用层到物理层的7层以及通信子网的结构

  21. 网络接口层:TCP/IP参考模型中与OSI参考模型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相对应的层次

  22. 分组:网络层的数据传输单元

  23. 比特:物理层的数据传输单元

重点小结

  1. ① 互联网的边缘部分:主机(信息处理)
    ② 互联网的核心部分:路由器(分组交换)

  2. 按作用范围不同,计算机网络分为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局域网(LAN)、个人区域网(PAN)

  3. 计算机网络最常用的性能指标:速率(bit/s)、带宽、吞吐量、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间、信道利用率

  4. 网络协议的三要素:语法、语义、同步

  5. 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应用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运输层协议:TCP、UDP协议;网络层协议:IP协议)

  6. 计算机网络通信方式:① 客户-服务器方式(C/S 方式) ② 对等连接方式(P2P 方式)

  7. 互联网现在采用存储转发的分组交换技术以及三层ISP结构

05-17 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