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记》的第一遍读后感作文3600字:
历时一个星期,今早终于看完了《鹿鼎记》。五册书,一百四十多万字,翻到书最后一页的后记时,心里有喜悦,有自豪,更多的却是茫然若失。
《鹿鼎记》是金庸先生的最后一部武侠小说,讲了一个泼皮无赖韦小宝从最卑贱的妓女之子,凭借自己的智慧,一路过关斩将,赢得康熙、天地会、神龙岛、罗刹国等多方势力的信任,最终封侯拜相的故事。
说实话,该书的剧情走向和大开的金手指使之着实像一部起点爽文,也就是丝逆袭,收获大把票子和美女,打脸仇人,走上人生巅峰的传统套路;而男主角韦小宝油嘴滑舌、泼皮惫懒,武功一点没有,坑蒙拐骗吃喝嫖赌更是样样俱全;此书也很少着墨于刀光剑影的江湖,出现最多的场景反而是韦小宝与众人在庙堂之上斗智斗勇,完全不符合传统中武侠的定义。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不像武侠,反而像是历史小说的武侠小说,却被众多评论家认为是金庸“最好的武侠小说”。金庸自己在后记中也说,要论自己哪部小说最好,当然是“长篇比中篇短篇好些,后期的比前期的好些。”(《鹿鼎记》是他最后一部作品,字数又长,姑且可推理为是他认为的最好的一部作品。)
究其原因,我觉着张佳玮先生已经说得很透彻了:“一个骑士小说家独自创造了骑士小说传统,然后,他自己用一个堂吉诃德,推翻了自己所设定的世界。”
关于张先生的高论,此时我也不再一一赘述,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移步知乎,“为什么有人说《鹿鼎记》是金庸先生最好的小说”这个提问下,点赞数最高的那一个回答便是。此刻我只想谈谈我眼中的韦小宝和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触。

《鹿鼎记》的第一遍读后感作文3600字-LMLPHP

记得上周二下午午睡起来,倚在床头,一边喝茉莉花茶一边看《鹿鼎记》。第一章应该是这本书的楔子,讲了讲奸官吴之荣挑起文字狱,害得江南众多文人被满门抄斩;黄宗羲等人对时局大发感触,感叹鞑子铁蹄,山河破碎,誓要反清复明。
因为书的开头只有一些老头子唧唧歪歪,想看武侠的我差点没看下去。好在第一章的末尾写到天地会教主陈近南出场。当时黄宗羲等反清复明的名士正泛舟湖上,世说新语读后感(http://m.simayi.net/duhougan/4997.html)却突然被朝廷鹰犬围捕,正在情况万分火急之时:“船头忽然有人嘿嘿一笑,说道“凭你们四人,原也没这等福分。” 船舱门呼的一声,向两旁飞开,一个十来岁的书生现身舱口,负背后,脸露微笑。瓜管带道:“官老爷们在这里办案,你是谁?”
那书生微笑不答,迈步踏进船舱。刀光闪动,两柄单刀分从左右劈落。那书生闪身避过,随即欺向瓜管带,挥掌拍向他头顶。瓜管带忙伸左臂挡格,右成拳,猛力击出。那书生左脚反踢,踹了一名亲兵胸口,那亲兵大叫一声,登时鲜血狂喷。另外名亲兵举刀或削或剁。船舱地形狭窄,那书生施展擒拿功夫,劈击勾打,咯的一声响,一名亲兵给他掌缘劈断了颈骨。
瓜管带右掌拍出,击向那书生的后脑。那书生反过左掌,砰的一声,双掌相交,瓜管带背心重重撞上船舱,船舱登时塌了一片。那书生连出两掌,拍在余下两名亲兵的胸口,咯咯声响,二人肋骨齐断。  
瓜管带纵身从船舱缺口跳将出去。那书生喝到:“那里走?”左掌急拍而出,眼见便将击到他背心,不料瓜管带正在此时左脚反踢,这一掌恰好击在他的足底,一股掌力反而推着他向前飞去。瓜管带急跃窜出,见岸边有一株垂柳挂向河,当即抓住柳枝,一个倒翻筋斗,飞过了柳树。  
那书生奔到船头,提起竹篙,挥掷出。
月光之下,竹篙犹似飞蛇,急射而前。但听得瓜管带“啊“的一声长叫,斥革已插入他后心,将他钉在地上,篙身兀自不住晃动。  
那书生走进船舱,解开顾黄吕人的穴道,将四名亲兵的尸体抛入运河,重点灯烛。顾黄吕人不住道谢,问起姓名。  
那书生笑道:“贱名适才承蒙黄先生齿及,在下姓陈,草字近南。”
这几段描写极写陈近南的风流潇洒、武艺高强,特别是这一笑,真可谓“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引得我连说了好几句“好帅啊”;并来来回回地将这一部分看了好几遍。
到底还是男人了解男人,知道什么才算得上是男女通吃的帅气;金庸先生虽没有描写陈近南的外貌,却已然将一个儒雅风流、心中自有正义的大侠客刻画得入木三分(当然随着章节的展开,陈近南算不算大侠客还需要再讨论)。
不过可惜的是,后来的各种电视剧版《鹿鼎记》,虽然都把陈近南的出场场景设计得十分华丽,但都把陈近南演绎为了一个油腻大叔,一点也不帅了。
看了陈近南出场,我想:好嘛,‘侠‘总算出来了!便又打起兴趣。谁知道作者接下来就话锋一转,开始写韦小宝的故事,他义救茅十八,缠着他去北京,毒瞎海大富,冒充小桂子,和少年康熙不打不相识,杀鳌拜……直到他被天地会众人捉走时,陈近南才再次出来,然而他此时已变成了一个“中年书生”。
我这才明白,原来陈近南只是个打酱油的,真正的男主正是这个十二三岁的小鬼头!金庸骗得我好苦啊!
不过小鬼也很有趣,每次看他骂“辣块妈妈”、看他凭借智慧化险为夷、几句话就能忽悠得那些大人团团转,我都要捧腹大笑。于是便追了下去。
二到四十二回我看得很快,因为我一直在等韦小宝长大。其间他清凉寺救顺治、帮康熙抵挡白衣刺客、捉拿假太后、踏平神龙岛、罗刹国历险、盗取《四十二章经》……诸多大事,就这样波澜壮阔却又不动声色地发生了。
直到第四十三回,他被康熙揭穿双面间谍的身份,软禁起来,不得己带着老婆孩子趁乱逃到通吃岛,我才明白,原来韦小宝的设定是也只能是十几岁。
他缺点甚多,又懒又馋,贪财好色,遇事只想逃跑,嘴上没几句真话,生气大骂扬州妓院里头最下流的脏话(猪八戒好像和他的毛病一样)。这些毛病,若放在一个中年人身上,便是令人作呕;放在一个青年身上,也是油腻不堪;唯独放在一个十四五的少年身上,才不会让人那么心生反感。
并且,和小皇帝年少时的情谊、以小胜大的机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也只能是一个十来岁的小鬼头才配得上拥有。
然而纵使他缺点再多,也依旧瑕不掩瑜。他机智风趣,看问题通透,为人大方又讲义气,遇到险情胡说八道一通便能脱困,是以能在朝中、天地会、神龙教等多股势力间游刃有余,办成许许多多的大事。
他这一路走来,实在是太顺风顺水了,顺风顺水到我都有点害怕。俗话说物极必反,他毫不费力就能爬得那么高,万一摔下来该有多疼啊。
因此第四十三回他被流放时我一点也不意外,甚至觉着这结局未免来得有些晚了。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他面对着满汉矛盾、汉人间的矛盾、中外矛盾、江湖帮会的矛盾,无限多的矛盾,无限多的历史人物,无限复杂的关系,他这样一个小流氓,什么都不会,只凭一张嘴,就能左右逢源,升官发财,哪有这么完美的事?他又做忠臣,又做汉奸;又要效忠皇帝,又要反清复明。“一个人有几颗脑袋,几只眼睛?你来挖,我来砍,老子自己还有得剩么?”自古忠孝就不能两全,何况他还想什么都占,怎么可能呢?
怪不得我始终觉着《鹿鼎记》虽看着搞笑,但始终隐含着一股悲剧气息。热热闹闹的口吻讲出来的却是一个黄粱一梦式的故事,无限喜庆、热闹、光鲜摆在皮面上,底色却是黑的。
私认为小说到第四十五回就该结束了,康熙揭穿了韦小宝,陈近南死了,韦小宝不愿意再回是非之地,因此和七个老婆一辈子逃避在通吃岛上,过隐居生活。
只因他,左右奔波,左右奔波,这边顾不了,那边也顾不了。左右为难,左右为难,最后是一场空。求不得,放不下,已失去。就像那日狂风暴雨,吴六奇他们泛舟柳江,纵情高歌的那首《古轮台·走江边》一般:
走江边,满腔愤恨向谁言。老泪风吹面,孤城一片,望救目穿,使尽残兵血战。跳出重围,故国悲恋,谁知歌罢剩空筵。长江一线,吴头楚尾路三千。尽归别姓,雨翻云变。寒涛东卷,万事付空烟。精魂显,《大招》声逐海天远。
可作者偏偏要写最后五回:韦小宝终于忍不住寂寞,从岛上逃了出去;回朝后领兵抗击罗刹国,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最后诈死,隐居江湖,回到扬州丽春院。与这条线相呼应的,是康熙宽宏大量,原谅韦小宝脚踩两条船的行径;又为他制定计谋打退罗刹国,封他为一等鹿鼎公;最后韦小宝假死,他还多次下江南寻访。韦小宝的光辉逐渐黯淡,康熙的形象却逐渐高大起来。所以,与其说最后五回是交代韦小宝的结局,倒不如说是为康熙写的番外。
所以有人说,这书表面上写的是韦小宝,实际的男主角却是康熙,我深以为然。金庸笔下的康熙,少年得志,雄才大略,心怀宽广,韦小宝常说他是“鸟生鱼汤”(尧舜禹汤),“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书中对他的笔墨不多不少,但却时时刻刻提到韦小宝乃是他的化身,“韦小宝能做的,他自然也能做,想必还能做得更好”。
康熙有情有义、有勇有谋,可能是《鹿鼎记》这本书里最符合传统武侠标准的人物;再加上“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他身为天子,细心爱护百姓,说得出“若是得了民心,那谁做皇帝都没有分别”这样的话,自然担得起“为国为民”四个字。
他若是抛弃江山行走江湖,地位恐怕要在郭靖、乔峰等人之上了。想写的内容还有很多,估计一时半会写不完了,接下来会写写陈近南、双儿这些我比较感兴趣的配角吧,也会探究一下金庸写这部小说的用意以及其他的一些内容哈哈哈哈。那就先到这里吧,明天我会继续更的!

03-22 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