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简介

嘉业堂位于湖州市南浔镇西南郊,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之一,隔溪与小莲庄毗邻,是刘镛孙刘承干于1920年所建,因清帝溥仪所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该楼规模宏大,藏书丰富,原书楼与园林合为一体,以收藏古籍闻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之一,系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解放后,原书楼主人将此楼捐赠给浙江图书馆,如今的这里,成为公共图书馆和旅游景点。

书楼是回廊式的两层建筑物,由七间两进和左右厢房组成,共有书库52间,藏书约11万册,杂志3000余册,红梨木书版30000余块。其中可称得上“海内秘籍”的珍本就有62种,而刘承干斥巨资购买的宋刻本《史记》、《前汉书》、《后汉》和《三国志》可称得上是镇楼之宝。

藏书楼掩映在园中,楼外有园,园中有池。园内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夏日,池中绿荷亭亭,红莲怒放。有亭三座,曰“明瑟”、“漳红”、“沅碧”。更树有三座巨大的太湖石假山,玲珑剔透,十分珍贵。最奇特的地方,要数园内竖有一石,腹有小孔,人嘴对准吹气,会发出一种巨响,极似虎啸,几可乱真,石上镌有清代大学者阮元题“啸石”两个朱字,游人到此颇多一试者。

景点导览

人物介绍刘承干秀才出身,长期与著名考古学者王国维、罗振玉、版本目录学家叶德辉、缪荃孙等相交往,爱好古籍赏鉴,并有承袭其父史学及继父刘安澜的藏书遗志。1920年,他在南浔故居小莲庄的西侧,建造了这座藏书楼,历时四年,于1924年竣工,占地面积20余亩。

藏书楼布局嘉业堂藏书楼是一座中式建筑,坐北朝南,大门楣上“嘉业堂藏书楼”五个大字出于刘廷琛和笔。刘承干建藏书楼而要以“嘉业”命名,是因清末刘承干曾捐巨资助修光绪陵墓,宣统曾赐以“钦若嘉业”的匾额,他以此为荣,故以“嘉业”命名。楼呈“□”字形回廊式两进两层走马楼,整幢楼共计52间。楼上为“希古楼”,存放经部古籍。外面一间为“黎光阁”,存珍本《四库全书》1954册。里面正房名“求恕斋”,原存放史部古籍。嘉业堂藏书楼是一座 回廊式的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东西阔十丈六尺,南北深十五丈九尺,分前后两进,每进面宽七间,左右厢房各六间,共五十二间。建造考究的52间房屋均为藏书之库房。每间书库,地板坚固,书架整齐,两面均装有铁皮、玻璃双层窗户。楼四周墙基约五、六尺高,皆用花岗岩砌筑。平面呈“口”字形,为了便于晒书,两进房屋中间有一占地300多平方米的大天井,平铺方砖,不生杂草。站在大天井中东南西北四望,只见凡朝天井的库房均安装的是落地长窗,窗多,便于 通风采光,建楼主人思虑缜密。所有楼堂斋室都陈列着大理石屏风、书桌、茶几和香杞榻等红木家具,一派清代厅堂的风格。底层正厅为“嘉业堂”,悬挂清宣统皇 帝御赐“钦若嘉业”九龙金匾一块,楼上为“希古楼”,楼下窗格都用“嘉业堂藏书楼”篆字样作为装饰,廊外铁栏用“希古”两字作花饰,巧思匠心,殊饶别致。

两次灾难

日寇侵华南浔沦陷,日军纵火烧房,全镇一片废墟,然而嘉业堂藏书楼竟安然无恙。原因有以下三种解释:据说刘承干刻印古籍,乐于赠送别人,时有日本汉学家松崎鹤雄,抗战前曾多次来信向藏书楼讨书,刘承干是有求必应,满足他的要求。松崎之妻舅为“牧少将”,在侵华前,松崎一再叮嘱,如到浙江南浔,务必保护嘉业堂藏书楼。事情果然,“牧少将”侵华时成了驻南浔日军的司令官,他下令保护藏书楼,此是第一说。刘承干深知日本人喜爱中国古籍但鄙薄残本,故在日寇侵华时,已将藏书每部抽去一至二册,成为残缺不全的书,故日军对残本不屑一顾,而未掠夺,此是第二说。第三说是刘承干在日寇未到南浔时,已将大部份珍贵书籍运往上海租界住宅中,得以保存。此是三种说法,似都有道理,也许三者兼备,待考。

文革十年第二场灾难是“文革”十年。红卫兵曾把藏书楼目为“封、资、修”的老窝,是破“四旧”的主要目标。但此时幸亏藏书楼有一位管理员汤福璋(已故世),他在所有大理石屏风和书橱上都用红色颜料涂上《毛主***》,这些红卫兵一进藏书楼大厅,满目都是红色《毛主***》,竟然瞠目结舌,无人敢砸掉语录牌,嘉业堂藏书楼绝处逢生,经过十年动乱,完好如初。

© 2024 LMLPHP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耗时0.034653(s)
2024-04-29 09:11:04 1714353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