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简介

乾陵位于咸阳市乾县县城以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中的一座,为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始建于唐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历时23年才基本完工。陵区仿照了长安城的建制,除了主墓之外,还有17座陪葬墓。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也是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唐代陵墓。

景点导览

陵墓格局乾陵所在的梁山共有三座山峰,其中乾陵就位于最高的北峰之上。梁山南面较低的两峰东西对峙,被称为“乳峰”,中间位司马道。据史书记载,乾陵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和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其中内城的总面积达到了240万平方米,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

进入乾陵第一个门后踏上石阶路,共有537级台阶,台阶顶端直通唐高宗陵墓碑的道路便是司马道。司马道两旁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道。司马道东侧为无字碑,西侧为述圣记碑,以及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61尊、石狮1对,周围还有17座陪葬墓。

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是陕西巡府毕沅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现在这块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墓碑右前侧的另一块墓碑,是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皇帝之墓”。在中国历史上,陵前石刻的数目、种类和安放位置是从乾陵开始才有了固定制度的,一直延袭到清代,历代大同小异。

详细导览

述圣纪碑述圣纪碑位于司马道北端的西侧,与无字碑遥相呼应,因刻有“述圣纪”文而得名。石碑通高7.3米,重约90吨。顶端为底殿式,四角各雕有一力士像,碑座四周刻有多种装饰花纹和瑞兽。碑身由五块方石垒成,加上碑盖与碑座共有七节,因此也被称为“七节碑”。“七节”取意于“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寓意唐高宗的文治武功如七曜普照天下,光耀千秋。石碑由武则天撰文,唐中宗李显书丹,共有5600多字。

无字碑无字碑位于司马道的东侧,碑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98.8吨。无字碑碑额没有题碑名,正中刻有一条螭龙,左右两侧各刻有四条,共有九条螭龙,因此也被称为“九龙碑”。碑的两侧有升龙图,各有一条线刻而成腾空飞舞的巨龙,栩栩如生。碑座阳面还有线刻的狮马相斗图,马屈蹄俯首,雄狮则昂首怒目。

宋金以后,开始有游人在无字碑上题字。历经元、明、清各代,碑上逐渐镌刻了许多文字,在内容上自然形成了评价武则天的碑文,其中1135年的《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保存比较完整,以女真文字刻写,旁边有汉字译文。碑上的文字成为研究女真文字和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陪葬墓乾陵内的陪葬墓共有17座,其中太子墓两座、王墓三座、公主墓四座、大臣墓八座。1960-1971年间先后发掘了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中书令薛元超、燕国公李谨行5座陪葬墓,出土了4300多件珍贵文物。其中有100多幅绚烂多彩的墓室壁画,堪称中国古代瑰丽奇绝的艺术画廊。《马球图》、《客使图》、《观鸟捕蝉图》、《出猎图》、《仪仗图》等壁画,不仅对研究唐代绘画,而且对研究唐代建筑、服饰、风俗习惯、体育活动、宫廷生活、外事往来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景区导览图

乾陵-LMLPHP乾陵景区导览图 @乾陵官网

© 2024 LMLPHP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耗时0.039708(s)
2024-05-16 09:36:53 1715823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