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简介

晋祠旅游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距离市中心25公里。晋祠始建于北魏386年,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即晋国的宗祠。晋祠为我国少有的大型祠堂式古典园林,素有“小江南”之美誉。现存宋元明清各式建筑百余座、雕塑百余尊、碑碣四百余座,千年古树二十余棵,文物精品之多,实属罕见。景区内的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被称为“晋祠三宝”,侍女像、周柏、难老泉为称为“晋祠三绝”,可谓晋祠的精华,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景点导览

历史变迁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晋祠三宝圣母殿圣母相传为叔虞之母邑姜,原名“女郎祠 ”,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1023—1032年)。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帔,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鱼沼飞梁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前,建于宋代,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桥面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造型独特,典雅大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古人以圆者为池,方者为沼,又因这里曾是晋水第二大源头,游鱼甚多,所以取名鱼沼。鱼沼中共有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以架斗拱和枕梁,托起十字形桥面,称为飞梁。献殿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是供奉祭祀品的场所。大殿面阔3间,进深2间,单檐歇山顶,琉璃雕花脊,四面的墙壁是栅栏状的,通风凉爽,是我国唯一一座殿和亭结合的献殿。最为特别的是,整个殿内的梁柱上没有用一颗铁钉,完全使用木头卯榫而成。晋祠三绝宋塑侍女像圣母殿内共有43尊彩绘泥塑像,除圣母像两侧的小像外,其余侍女像都为宋代原塑。这些侍女塑像体态各异,身材或丰满或俊俏,脸型或清秀或圆润,口目神情皆有不同,生动的展现出各自鲜明的个性和气质,对研究我国北宋宫廷“六尚制”、宋代宫闱生活、衣冠服饰以及宋代彩塑艺术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晋祠周柏在晋祠院内共有两株周柏。一株名为“齐年柏”,另一株名为“长龄柏”。与难老泉、宋塑侍女像合称为“晋祠三绝”的周柏为齐年柏,因为晋祠齐年而得名,树龄在2600年-2990年之间,从周代至今,经历风雨,体态依就强健。这株古柏位于晋祠圣母殿右侧的苗裔堂前,树身向南倾斜,与地面的角度成为45度,形若游龙侧卧,因而又名“卧龙柏”。难老泉难老泉,俗称南海眼,是晋水的主要源头,被誉为“晋阳第一泉”,位于晋祠水母楼前。难老泉水出自断层岩,水温冬暖夏凉,终年保持在17摄氏度左右。难老泉的名字取自《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意为生生不息、青春永驻。泉中有一座八角攒尖顶的亭子为难老亭,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其他看点水镜台水镜台始建于明代,规模壮观,位于晋祠入口中轴线,曾是晋祠演戏用的舞台。水镜台面向圣母殿,东面为重檐歇山顶,西面为卷棚歇山顶,台下埋有八口大瓮,为扩音之用。金人台金人台,也称为“莲花台”,四个角落各立有一尊高约2米的铁铸武士,用以镇水护祠。因铁为五金之属,因而称为“金人台”。除了东北角一尊为民国二年(1913年)重铸外,其余皆铸于北宋。西南隅的一尊铁人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形似佛教中的天王形象,神态威武,英姿勃勃,销明甲亮,颇为独特。 唐碑亭唐碑亭,又称贞观宝翰亭,建于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亭内竖有东西2块石碑,东面为唐太宗亲手撰书的《晋祠之铭并序》,俗称唐碑,简称晋祠铭。碑高195厘米,宽120厘米,厚27厘米,全文1203字,铭文歌颂宗周政和唐叔虞建国策略,宣扬唐王朝的文治武功,以期巩固唐皇室政权,提出了兴邦建国以政为德等“贞观之治”的政治思想。晋祠旅游区-LMLPHP晋祠景点导览图(图片来源自@晋祠博物馆官网)

© 2024 LMLPHP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耗时0.054909(s)
2024-05-13 21:28:05 171560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