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1.概述

HBASE是Apache提供的基于Hadoop的、分布式的、可扩展的、能够存储大量数据的非关系型数据库
基于Google的论文《BigTable》设计实现
区别于传统数据库的行存储,HBASE是面向列进行存储,底层基于Key-Value结构存储
HBASE能够提供低延迟的数据查询能力,其原因是底层充分利用了缓存机制以及复杂的数据结构和算法来实现

2.行存储和列存储

行存储在磁盘上的存储是连续的;列存储在磁盘上的存储是不连续的
从写入性能上对比,写入次数越少性能越高。因为针对磁盘的每一次写入,都要发生磁头调度,产生寻道时间。因为行存储是只写一次而列存储要写多次,所以行存储在写入性能上更有优势
从读取性能上对比,如果读取的是整表,则行存储性能较高,如果是读取指定的列,则行存储会产生冗余列,而冗余列的消除是在内存中发生。而列存储则不会存在冗余列
在存储数据的时候,如果基于行存储,由于一行数据的字段类型可能不同,所以会产生频繁的数据类型转换;如果是基于列存储,由于同一列数据的类型一般一致,则可以避免频繁的数据类型转换,同时可以考虑一些更好的压缩算法对一列数据进行压缩

3.特点

分布式架构:HBASE是通过集群来存储数据,数据最终要落地到HDFS上
是一种NoSQL的非关系型数据库,不符合关系型数据库的范式
面向列存储,底层基于key-value结构
适合存储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数据
适合存储稀疏的数据,空的数据不占用空间
提供实时的增删改查的能力,但是不提供严格的事务机制,只能在行级别提供事务

4.关系型和非关系性数据库

传统关系型数据库的缺陷:

a.高并发读写的瓶颈
b.可扩展性的限制
c.事务一致性的负面影响
d.复杂SQL查询的弱化

NoSQL数据库的优势:

a.扩展性强
b.并发性能好
c.数据模型灵活

5.基本概念

a.概述

HBase以表的形式存储数据。表有行和列族组成。列族划分为若干个列

b.Row Key:行键

hbase本质上也是一种Key-Value存储系统。Key相当于RowKey,Value相当于列族数据的集合
与nosql数据库们一样,row key是用来检索记录的主键
访问hbase table中的行,只有三种方式:通过单个row key访问,通过row key的range,全表扫描
Row key行键 (Row key)可以是任意字符串(最大长度是 64KB,实际应用中长度一般为 10-100bytes),在hbase内部,row key保存为字节数组
存储时, 数据按照Rowkey的字典序(byte order)排序存储。设计key时,要充分排序存储这个特性,将经常一起读取的行存储放到一起。(位置相关性)

c.列族(列簇)

hbase表中的每个列,都归属与某个列族
列族是表的schema的一部分(而列不是),列族必须在使用表之前定义
列名都以列族作为前缀。例如courses:history , courses:math 都属于 courses 这个列族
访问控制、磁盘和内存的使用统计都是在列族层面进行的。实际应用中,列族上的控制权限能帮助管理不同类型的应用:允许一些应用可以添加新的基本数据、一些应用可以读取基本数据并创建继承的列族、一些应用则只允许浏览数据(甚至可能因为隐私的原因不能浏览所有数据)

d.Cell与时间戳

由{row key, column( =<family> + < label>), version} 唯一确定的单元cell
cell中的数据是没有类型的,全部是字节码形式存贮
每个 cell都保存着同一份数据的多个版本,版本通过时间戳来索引
时间戳的类型是 64位整型。时间戳可以由hbase(在数据写入时自动 )赋值,此时时间戳是精确到毫秒的当前系统时间。时间戳也可以由客户显式赋值
如果应用程序要避免数据版本冲突,就必须自己生成具有唯一性的时间戳
每个 cell中,不同版本的数据按照时间倒序排序,即最新的数据排在最前面
为了避免数据存在过多版本造成的的管理 (包括存贮和索引)负担,hbase提供了两种数据版本回收方式:保存数据的最后n个版本,保存最近一段时间内的版本(比如最近七天)
用户可以针对每个列族进行设置

二.安装

1.单机安装

注意:不依赖于Hadoop的HDFS,配置完既可使用,好处是便于测试。坏处是不具备分布式存储数据的能力
a.安装JDK
b.下载解压安装HBase

cd /opt/software
weget https://www.apache.org/dyn/closer.lua/hbase/hbase-1.3.6/hbase-1.3.6-bin.tar.gz
tar -xvf hbase-1.3.6-bin.tar.gz

c.配置文件

cd hbase-1.3.6-bin/conf
vim hbase-env.sh
#添加JAVA_HOME
export JAVA_HOME=JDK的实际安装路径
vim hbase-site.xml
<!--指定HBASE的数据存储目录-->
<property>
    <name>hbase.rootdir</name>
    <value>file:///home/software/hbase/tmp</value>
</property>

d.启动客户端

cd hbase-1.3.6-bin/bin
sh start-hbase.sh
sh hbase shell

执行stop-hbase.sh关闭Hmaster
执行sh hbase-daemon.sh stop regionserver关闭regionserver

2.伪分布式安装

a.安装JDK和Hadoop
b.下载解压安装HBase

cd /opt/software
weget https://www.apache.org/dyn/closer.lua/hbase/hbase-1.3.6/hbase-1.3.6-bin.tar.gz
tar -xvf hbase-1.3.6-bin.tar.gz

c.配置文件

cd hbase-1.3.6-bin/conf
vim hbase-env.sh
#添加JAVA_HOME
export JAVA_HOME=JDK的实际安装路径
vim hbase-site.xml
<!--指定HBASE的数据存储目录-->
<property>
    <name>hbase.rootdir</name>
    <value>hdfs://主机名:9000/hbase</value>
</property>
<property>
    <name>dfs.replication</name>
    <value>1</value>
</property>

d.启动客户端

#启动Hadoop
start-all.sh
#启动HBase
cd hbase-1.3.6-bin/bin
sh start-hbase.sh

启动完成之后可以通过jps命令查看是否有HMaster进程
sh hbase shell

3.完全分布式安装

注意:准备3个节点,设置好Host和SSH免密登录
a.安装和配置Hadoop+JDK+Zookeeper
b.下载解压安装HBase

cd /opt/software
weget https://www.apache.org/dyn/closer.lua/hbase/hbase-1.3.6/hbase-1.3.6-bin.tar.gz
tar -xvf hbase-1.3.6-bin.tar.gz

c.配置文件

cd hbase-1.3.6-bin/conf
vim hbase-env.sh
#添加JAVA_HOME
export JAVA_HOME=JDK的实际安装路径

修改Zookeeper和Hbase的协调模式,hbase默认使用自带的zookeeper,如果需要使用外部zookeeper,需要先关闭:export HBASE_MANAGES_ZK=false

vim hbase-site.xml
<property>
    <name>hbase.rootdir</name>
    <value>hdfs://01节点主机名:9000/hbase</value>
</property>
<property>
    <name>hbase.cluster.distributed</name>
    <value>true</value>
</property>
<!--#配置Zookeeper的连接地址与端口号-->
<property>
    <name>hbase.zookeeper.quorum</name>
    <value>01节点主机名:2181,02节点主机名:2181,03节点主机名:2181</value>
</property>
vim regionservers
01节点主机名
02节点主机名
03节点主机名

将01节点配置好的hbase通过远程复制拷贝到其他节点上
依次启动Zookeeper,Hadoop,Hbase
查看各节点的Java进程是否正确,或者通过浏览器访问http://xxxxx:60010来访问web界面,通过web见面管理Hbase

三.相关指令

create
创建表
create 'tab1','colfamily1','colfamily2'

list
查看一共有哪些表

put
put 'tab1','row-1','colfamily1:co11','aaa'

get
根据表名和行键查询
get 'tab1','row-1'
get 'tab1','row-1','colfamily1'
get 'tab1','row-1','colfamily1','colfamily2'
get 'tab1','row-1','colfamily1:co11'

scan
扫描所有数据,也可以跟指定条件
scan 'tab1'
scan 'tab1',{COLUMNS=>['colfamily1']}
scan 'tab1',{COLUMNS=>['colfamily1','colfamily2']}
scan 'tab1',{COLUMNS=>['colfamily1:name']}
scan 'tab1',{COLUMNS=>['colfamily1:name','colfamily2:salary']}
scan 'tab1',{RAW=>true,VERSIONS=>3}

disable
禁用表
disable 'tab1'

enable
启用表
enable 'tab1'

drop
删除表,前提是先禁用表
drop 'tab1'

deleteall
根据表名、行键删除整行数据
deleteall 'tab1','row-1'

create 指令补充
建表时可以指定VERSIONS,配置的是当前列族在持久化到文件系统中时,要保留几个最新的版本数据,这并不影响内存中的历史数据版本
create 'tab1',{NAME=>'c1',VERSIONS=>3},{NAME=>'c2',VERSIONS=>3}

exit
退出HBase shell客户端

四.API操作

注意:基于完全分布式,同时将HBase安装包内的lib目录复制到项目目录下Build Path

private Configuration conf;
@Before
public void init(){
    // 获取配置
    conf = HBaseConfiguration.create();
    // 设置zookeeper的地址
    conf.set("hbase.zookeeper.quorum", "01节点IP:2181,02节点IP:2181,03节点IP:2181");
}

// 创建表
@Test
public void create() throws MasterNotRunningException, ZooKeeperConnectionException, IOException {
   // 获取连接
    HBaseAdmin admin = new HBaseAdmin(conf);
    // 指定表名
    HTableDescriptor table = new HTableDescriptor(TableName.valueOf("student"));
    // 指定列族名
    HColumnDescriptor basic = new HColumnDescriptor("basic");
    HColumnDescriptor info = new HColumnDescriptor("info");
    // 指定历史版本上限
    basic.setMaxVersions(3);
    info.setMaxVersions(5);
    // 将列族添加到表中
    table.addFamily(basic);
    table.addFamily(info);
    // 创建表
    admin.createTable(table);
    // 关闭连接
    admin.close();
} 
// 添加数据
@Test
public void putData() throws MasterNotRunningException, ZooKeeperConnectionException, IOException {
    // 获取表
    HTable table = new HTable(conf, "student");
    // 添加行键
    Put put = new Put("1".getBytes());
    // 向指定的列族中添加列值
    put.add("basic".getBytes(), "name".getBytes(), "Sam".getBytes());
    put.add("info".getBytes(), "address".getBytes(), "info".getBytes());
    // 将数据添加到table中
    table.put(put);
    // 关闭流
    table.close();
}
// 百万条数据插入测试
@Test
public void putMillionData() throws IOException {
    long begin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HTable table = new HTable(conf, "employer");
    List<Put> list = new ArrayList<>();
    for (int i = 0; i < 1000000; i++) {
        Put put = new Put(("e" + i).getBytes());
        put.add("basic".getBytes(), "id".getBytes(), ("no" + i).getBytes());
        list.add(put);
        // 每一万条向HBase放一次
        if (list.size() == 10000) {
            table.put(list);
            list.clear();
        }
    }
    table.close();
    long end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System.err.println(end - begin);
}
// 删除数据
@Test
public void deleteData() throws IOException {
    HTable table = new HTable(conf, "employer");
    Delete delete = new Delete("e1".getBytes());
    delete.deleteColumn("basic".getBytes(), "id".getBytes());
    table.delete(delete);
    table.close();
}
// 读取数据
@Test
public void getData() throws IOException {
    HTable table = new HTable(conf, "employer");
    // 封装Get对象
    Get get = new Get("e1".getBytes());
    // 读取数据,获取一个Result对象
    Result r = table.get(get);
    // 从这个Result对象中来获取指定的字段值
    byte[] data = r.getValue("basic".getBytes(), "id".getBytes());
    System.err.println(new String(data));
    table.close();
}
// 扫描数据
@Test
public void scanData() throws IOException {
    HTable table = new HTable(conf, "employer");
    // 封装Scan对象
    // 无参的函数表示扫描整个表
    // Scan scan = new Scan();
    // 表示从指定的行键开始扫描到表最后
    // Scan scan = new Scan(startRow);
    // 从指定位置开始到指定位置结束
    Scan scan = new Scan("e2000".getBytes(),"e2100".getBytes());
    // 添加过滤器
    // rowCompareOp:比较方式
    // rowComparator:比较规则
    Filter filter = new RowFilter(CompareOp.EQUAL, new RegexStringComparator(".*555.*"));
    scan.setFilter(filter);
    // 获取一个扫描器
    ResultScanner rs = table.getScanner(scan);
    // 将rs转换为迭代器
    Iterator<Result> it = rs.iterator();
    while(it.hasNext()) {
        Result r = it.next();
        byte[] data = r.getValue("basic".getBytes(), "id".getBytes());
        System.err.println(new String(data));
    }
    table.close();
}
// 删除表
@Test
public void dropTable() throws IOException {
    // 获取管理权
    HBaseAdmin admin = new HBaseAdmin(conf);
    TableName name = TableName.valueOf("employer");
    // 禁用表
    admin.disableTable(name);
    // 删除表
    admin.deleteTable(name);
    // 关闭权限
    admin.close();
}
// 行键过滤器
@Test
public void rowKeyCompare() throws Exception {
  // 获取表
  HTable table = new HTable(conf, "student");
  Scan scan = new Scan();
  // 行键比较过滤器,下例是匹配小于或等于指定行键的行数据
  Filter filter = new RowFilter(CompareOp.LESS_OR_EQUAL, new BinaryComparator("100".getBytes()));
  scan.setFilter(filter);
  ResultScanner scanner = table.getScanner(scan);
  Iterator<Result> it = scanner.iterator();
  while (it.hasNext()) {
     Result result = it.next();
    byte[] data= result.getValue("basic".getBytes(), "id".getBytes());
    System.out.println(new String(data));
    }
    scanner.close();
    table.close();
}  
// 行键前缀过滤器
@Test
public void prefix() throws Exception {
  // 获取表
  HTable table = new HTable(conf, "student");
  Scan scan = new Scan();
  // 行键前缀过滤器
  Filter filter = new PrefixFilter("3".getBytes());
  scan.setFilter(filter);
  ResultScanner scanner = table.getScanner(scan);
  Iterator<Result> it = scanner.iterator();
  while (it.hasNext()) {
    Result result = it.next();
    byte[] data = result.getValue("basic".getBytes(), "id".getBytes());
    System.out.println(new String(data));
  }
  scanner.close();
  table.close();
}
// 列值过滤器
@Test
public void colScan() throws Exception {
  // 获取表
  HTable table = new HTable(conf, "student");
  Scan scan = new Scan();
  // --列值过滤器
  Filter filter = new SingleColumnValueFilter("basic".getBytes(), "name".getBytes(), CompareOp.EQUAL, "rose".getBytes());
  scan.setFilter(filter);
  ResultScanner scanner = table.getScanner(scan);
  // --获取结果的迭代器
  Iterator<Result> it = scanner.iterator();
  while (it.hasNext()) {
    Result result = it.next();
    byte[] name = result.getValue("basic".getBytes(), "name".getBytes());
    byte[] age = result.getValue("basic".getBytes(), "age".getBytes());
    System.out.println(new String(name) + ":" + new String(age));
  }
  scanner.close();
  table.close();
}

五.相关原理

1.物理存储原理

a.概述

Hbase里的一个Table 在行的方向上分割为一个或者多个HRegion,即HBase中一个表的数据会被划分成一个或者很多的HRegion,每一个HRegion会被存储在一个节点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做到数据的分布式存储
HRegion可以动态扩展(即增加或者删除节点,并且会进行分裂)并且HBase保证HRegion的负载均衡
HRegion实际上是行键排序(默认是字典排序)后的按规则分割的连续的存储空间

一张Hbase表,可能有多个HRegion,每个HRegion达到一定大小(默认是10GB)时,进行分裂

b.拆分流程

HRegion是按大小分割的,每个表一开始只有一个HRegion,随着数据不断插入表,HRegion不断增大,当增大到一个阀值的时候,HRegion就会等分两个新的等大的HRegion。因此随着table中的行不断增多,就会有越来越多的HRegion
按照现在主流硬件的配置,每个HRegion的大小可以是1~20GB。这个大小由hbase.hregion.max.filesize指定,默认为10GB
HRegion的拆分和转移是由HBase(HMaster)自动完成的,用户感知不到
HRegion是Hbase中分布式存储和负载均衡的最小单元

HRegion虽然是分布式存储的最小单元,但并不是存储的最小单元
HRegion由一个或者多个HStore组成,每个HStore保存一个columns family
每个HStore又由一个memStore(写缓存,默认是128M)以及0个或者多个StoreFile组成,StoreFile以HFile格式保存在HDFS上
总之,HRegion是分布式的存储最小单位,StoreFile(Hfile)是存储最小单位

2.系统架构

a.架构图

b.HBase架构组成

HBase采用Master/Slave(主从)架构搭建集群,它隶属于Hadoop生态系统,由以下类型节点组成:
1)HMaster节点
管理HRegionServer,实现其负载均衡,保证每一个HRegionServer上的数据量差别不大
管理和分配HRegion,比如在HRegion分裂时分配新的HRegion;在HRegionServer退出时迁移其内的HRegion到其他HRegionServer上
实现DDL操作(Data Definition Language,namespace和table的增删改,column familiy的增删改等)
管理namespace和table的元数据(实际存储在HDFS上)
权限控制(ACL)
2)HRegionServer节点
存放和管理本地HRegion
读写HDFS,管理Table中的数据
Client直接通过HRegionServer读写数据(从HMaster中获取元数据,找到RowKey所在的HRegion/HRegionServer后)
3)ZooKeeper集群
存放整个 HBase集群的元数据、集群的状态信息以及RS服务器的运行状态
实现HMaster主备节点的failover
4)HBase的数据存储于HDFS中,因而涉及到HDFS的NameNode、DataNode等。RegionServer和DataNode一般会放在相同的Server上实现数据的本地化(避免或减少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节省带宽)

下图更全面展示了Hbase于Hadoop的体系图:

HBase Client通过RPC方式和HMaster、HRegionServer通信;一个HRegionServer可以存放1000个HRegion(1000个数字的由来是来自于Google的Bigtable论文);底层Table数据存储于HDFS中,而HRegion所处理的数据尽量和数据所在的DataNode在一起,实现数据的本地化;数据本地化并不是总能实现,比如在HRegion移动(如因Split)时,需要等下一次Compact才能继续回到本地化

3.架构原理详解

a.HRegion


HBase使用RowKey将表水平切割成多个HRegion
从HMaster的角度,每个HRegion都纪录了它的StartKey和EndKey
由于RowKey是排序的,因而Client可以通过HMaster快速的定位每个RowKey在哪个HRegion中
HRegion由HMaster分配到相应的HRegionServer中,然后由HRegionServer负责HRegion的启动和管理、和Client的通信以及负责数据的读(使用HDFS)
每个HRegionServer可以同时管理1000个左右的HRegion

b.HMaster


HMaster没有单点故障问题,因为在HBase集群中可以启动多个HMaster
通过ZooKeeper的Master Election机制保证同时只有一个HMaster处于Active状态,其他的HMaster则处于热备份状态
一般情况下会启动两个HMaster,Backup的HMaster会定期的和Active HMaster通信以获取其最新状态,从而保证它是实时更新的,因而如果启动了多个HMaster反而增加了Active HMaster的负担
HMaster的主要用于HRegion的分配和管理,DDL(Data Definition Language,既Table的新建、删除、修改等)的实现等,既它主要有两方面的职责:
1)协调HRegionServer
启动时HRegion的分配,以及负载均衡和修复时HRegion的重新分配
监控集群中所有HRegionServer的状态(通过Heartbeat和监听ZooKeeper中的状态)
2)Admin职能--管理创建、删除、修改Table的操作

c.ZooKeeper:协调者


ZooKeeper为HBase集群提供协调服务,它管理着HMaster和HRegionServer的状态(available/alive等)
ZooKeeper协调集群所有节点的共享信息,在HMaster和HRegionServer连接到ZooKeeper后创建Ephemeral( 临时)节点,并使用Heartbeat机制维持这个节点的存活状态,如果某个Ephemeral节点实效,则HMaster会收到通知,并做相应的处理
当HMaster宕机的时候实现HMaster之间的failover(失败恢复)
在HRegionServer宕机时通知给HMaster,从而对宕机的HRegionServer中的HRegion集合的修复(将它们分配给其他的HRegionServer)

另外,HMaster通过监听ZooKeeper中的Ephemeral节点(默认:/hbase/rs/*)来监控HRegionServer的加入和宕机。在第一个HMaster连接到ZooKeeper时会创建Ephemeral节点(默认:/hbasae/master)来表示Active的HMaster,其后加进来的HMaster则监听该Ephemeral节点,如果当前Active的HMaster宕机,则该节点消失,因而其他HMaster得到通知,而将自身转换成Active的HMaster,在变为Active的HMaster之前,它会创建在/hbase/back-masters/下创建自己的Ephemeral节点

d.HBase的第一次读写

在HBase 0.96以后去掉了-ROOT- Table,只剩下这个特殊的目录表叫做Meta Table(hbase:meta),它存储了集群中所有用户HRegion的位置信息,而ZooKeeper的节点中(/hbase/meta-region-server)存储的则直接是这个Meta Table的位置,并且这个Meta Table如以前的-ROOT- Table一样是不可split的。这样,客户端在第一次访问用户Table的流程是:
1)从ZooKeeper(/hbase/meta-region-server)中获取hbase:meta的位置(HRegionServer的位置),缓存该位置信息
2)从HRegionServer中查询用户Table对应请求的RowKey所在的HRegionServer,缓存该位置信息
3)从查询到HRegionServer中读取Row
从这个过程中,客户端会缓存这些位置信息,然而第二步它只是缓存当前RowKey对应的HRegion的位置,因而如果下一个要查的RowKey不在同一个HRegion中,则需要继续查询hbase:meta所在的HRegion,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客户端缓存的位置信息越来越多,以至于不需要再次查找hbase:meta Table的信息
当某个HRegion因为宕机或Split被移动,此时需要重新查询并且更新缓存

e.HRegionServer详解

HRegionServer一般和DataNode在同一台机器上运行,实现数据的本地性
HRegionServer存储和管理多个HRegion,由WAL(HLog)、BlockCache、Region组成:
1)WAL即Write Ahead Log
  在早期版本中称为HLog,它是HDFS上的一个文件,所有写操作都会先保证将写操作写入这个Log文件后,才会真正更新MemStore,最后写入HFile中
采用这种模式,可以保证HRegionServer宕机后,依然可以从该Log文件中恢复数据,重新执行所有的操作,而不至于数据丢失
  HLog文件就是一个普通的Hadoop Sequence File,Sequence File 的Key是HLogKey对象,HLogKey中记录了写入数据的归属信息,除了table和region名字外,同时还包括 sequence number和timestamp,timestamp是”写入时间”,sequence number的起始值为0,或者是最近一次存入文件系统中sequence number。HLog Sequece File的Value是HBase的KeyValue对象,即对应HFile中的KeyValue
  这个Log文件会定期Roll出新的文件而删除旧的文件(那些已持久化到HFile中的Log可以删除)。WAL文件存储在/hbase/WALs/${HRegionServer_Name}的目录中(在0.94之前,存储在/hbase/.logs/目录中),一般一个HRegionServer只有一个WAL实例,也就是说一个HRegionServer的所有WAL写都是串行的(就像log4j的日志写也是串行的)
  一个RS服务器只有一个HLOG文件,在0.94版本之前,写HLOG的操作是串行的,所以效率很低,所以1.0版本之后,Hbase引入多管道并行写技术,从而提高性能
2)BlockCache是一个读缓存
  采用“引用局部性”原理(也应用于CPU,分空间局部性和时间局部性,空间局部性是指CPU在某一时刻需要某个数据,那么有很大的概率在一下时刻它需要的数据在其附近;时间局部性是指某个数据在被访问过一次后,它有很大的概率在不久的将来会被再次的访问),将数据预读取到内存中,以提升读的性能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读缓存的命中率
  HBase中默认采用on-heap LruBlockCache策略(LRU -evicted,是一种数据的回收策略,  LRU– 最近最少使用的:移除最长时间不被使用的对象)
3)HRegion是一个Table中的一个Region在一个HRegionServer中的表达
  一个Table可以有一个或多个HRegion,它们可以在一个相同的HRegionServer上,也可以分布在不同的HRegionServer上
  一个HRegionServer可以有多个HRegion,他们分别属于不同的Table
  HRegion由一个或者多个Store(HStore)构成,每个HStore对应了一个Table在这个HRegion中的一个Column Family,即每个Column Family就是一个集中的存储单元,因而最好将具有相近I/O特性的Column存储在一个Column Family,以实现高效读取(数据局部性原理,可以提高缓存的命中率)。HStore是HBase中存储的核心,它实现了读写HDFS功能,一个HStore由一个MemStore 和0个或多个StoreFile组成
  MemStore是一个写缓存(In Memory Sorted Buffer),所有数据的写在完成WAL日志写后,会写入MemStore中,由MemStore根据一定的算法(LSM-TREE算法,这个算法的作用是将数据顺序写入磁盘,而不是随机写,减少磁头调度时间,从而提高写入性能)将数据Flush到底层的HDFS文件中(HFile),通常每个HRegion中的每个 Column Family有一个自己的MemStore
  HFile(StoreFile) 用于存储HBase的数据(Cell/KeyValue)。在HFile中的数据是按RowKey、Column Family、Column排序,对相同的Cell(即这三个值都一样),则按timestamp倒序排列(即最新的数据在最前面)

因为Hbase的HFile是存到HDFS上,所以Hbase实际上是具备数据的副本冗余机制的

4.HBASE写流程

a.当客户端发起一个Put请求时,首先它从hbase:meta表中查出该Put数据最终需要去的HRegionServer。然后客户端将Put请求发送给相应的HRegionServer,在HRegionServer中它首先会将该Put操作写入WAL日志文件中(Flush到磁盘中)

b.写完WAL日志文件后,然后会将数据写到Memstore,在Memstore按Rowkey排序,以及用LSM-TREE对数据做合并处理。HRegionServer根据Put中的TableName和RowKey找到对应的HRegion,并根据Column Family找到对应的HStore,并将Put写入到该HStore的MemStore中。此时写成功,并返回通知客户端

c.MemStore是一个In Memory Sorted Buffer,在每个HStore中都有一个MemStore,一个HRegion的一个Column Family对应一个HStore实例。在MemStore中,数据的排列顺序以RowKey、Column Family、Column的顺序以及Timestamp的倒序

d.每一次Put/Delete请求都是先写入到MemStore中,当MemStore满后会Flush成一个新的StoreFile(底层实现是HFile),即一个HStore(Column Family)可以有0个或多个StoreFile(HFile)。有以下三种情况可以触发MemStore的Flush动作:
1)当一个HRegion中的MemStore的大小超过了:hbase.hregion.memstore.flush.size的大小,默认128MB,此时当前的MemStore会Flush到HFile中
2)当RS服务器上所有的MemStore的大小超过了:hbase.regionserver.global.memstore.upperLimit的大小,默认35%的内存使用量,此时当前HRegionServer中所有HRegion中的MemStore可能都会Flush。一般从最大的Memostore开始flush
3)当前HRegionServer中WAL的大小超过了 1GB。hbase.regionserver.hlog.blocksize(32MB) * hbase.regionserver.max.logs(32)的数量,当前HRegionServer中所有HRegion中的MemStore都会Flush,这里指的是两个参数相乘的大小
e.此外,在MemStore Flush过程中,还会在尾部追加一些meta数据,其中就包括Flush时最大的WAL sequence值,以告诉HBase这个StoreFile写入的最新数据的序列,那么在Recover时就知道从哪里开始。在HRegion启动时,这个sequence会被读取,并取最大的作为下一次更新时的起始sequence

f.HBase的数据以KeyValue(Cell)的形式顺序的存储在HFile中,在MemStore的Flush过程中生成HFile,由于MemStore中存储的Cell遵循相同的排列顺序,因而Flush过程是顺序写,而磁盘的顺序写性能很高,因为不需要不停的移动磁盘指针

g.HFile参考BigTable的SSTable和Hadoop的TFile实现,从HBase开始到现在,HFile经历了三个版本,其中V2在0.92引入
h.HFile在V1的格式:

1)V1的HFile由多个Data Block、Meta Block、FileInfo、Data Index、Meta Index、Trailer组成:
Data Block是HBase的最小存储单元,BlockCache就是基于Data Block的缓存的。一个Data Block由一个魔数(Magic)和一系列的KeyValue(Cell)组成,魔数是一个随机的数字,用于表示这是一个Data Block类型,以快速检测这个Data Block的格式,防止数据的破坏。Data Block的大小可以在创建Column Family时设置(HColumnDescriptor.setBlockSize()),默认值是64KB,大号的Block有利于顺序Scan,小号Block利于随机查询,因而需要权衡
Meta块是可选的,FileInfo是固定长度的块,它纪录了文件的一些Meta信息,例如:AVG_KEY_LEN, AVG_VALUE_LEN, LAST_KEY, COMPARATOR, MAX_SEQ_ID_KEY等
Data Index和Meta Index纪录了每个Data块和Meta块的起始点、未压缩时大小、Key(起始RowKey)等
Trailer纪录了FileInfo、Data Index、Meta Index块的起始位置,Data Index和Meta Index索引的数量等。其中FileInfo和Trailer是固定长度的
2)HFile里面的每个KeyValue对就是一个简单的byte数组。但是这个byte数组里面包含了很多项,并且有固定的结构

开始是两个固定长度的数值,分别表示Key的长度和Value的长度
然后是Key,key的开始是固定长度的数值,表示RowKey的长度,紧接着是 RowKey,然后是固定长度的数值,表示Family的长度,然后是Family,接着是Qualifier,然后是两个固定长度的数值,表示Time Stamp和Key Type(Put/Delete)
Value部分没有这么复杂的结构,就是纯粹的二进制数据了。随着HFile版本迁移,KeyValue(Cell)的格式并未发生太多变化,只是在V3版本,尾部添加了一个可选的Tag数组
i.HFileV1版本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它占用内存多,因而增加了启动时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0.92版本中引入HFileV2版本,在这个版本中,为了提升启动速度,还引入了延迟读的功能,即在HFile真正被使用时才对其进行解析:

对HFileV2格式具体分析,它是一个多层的类B+树索引,采用这种设计,可以实现查找不需要读取整个文件:

Data Block中的Cell都是升序排列,每个block都有它自己的Leaf-Index,每个Block的最后一个Key被放入Intermediate-Index中,Root-Index指向Intermediate-Index。在HFile的末尾还有Bloom Filter(布隆过滤)用于快速定位那么没有在某个Data Block中的Row;TimeRange信息用于给那些使用时间查询的参考。在HFile打开时,这些索引信息都被加载并保存在内存中,以增加以后的读取性能

5.BloomFilter

a.背景说明

Hash 函数在计算机领域,尤其是数据快速查找领域,加密领域用的极广
作用是将一个大的数据集映射到一个小的数据集上面(这些小的数据集叫做哈希值,或者散列值)
Hash table(散列表,也叫哈希表),是根据哈希值(Key value)而直接进行访问的数据结构。也就是说,它通过把哈希值映射到表中一个位置来访问记录,以加快查找的速度。下面是一个典型的示意图:

这种简单的Hash Table存在一定的问题,就是Hash冲突的问题。假设 Hash 函数是良好的,如果位阵列长度为 m 个点,那么如果想将冲突率降低到例如 1%, 这个散列表就只能容纳 m * 1% 个元素。显然这就不叫空间有效了(Space-efficient)

b.Bloom Filter概述

Bloom Filter是1970年由布隆(Burton Howard Bloom)提出的
它实际上是一个很长的二进制向量和一系列随机映射函数(Hash函数)
布隆过滤器可以用于检索一个元素是否在一个集合中
它的优点是空间效率和查询时间都远远超过一般的算法
Bloom Filter广泛的应用于各种需要查询的场合中,如:Google 著名的分布式数据库 Bigtable 使用了布隆过滤器来查找不存在的行或列,以减少磁盘查找的IO次数
在很多Key-Value系统中也使用了布隆过滤器来加快查询过程,如 Hbase,Accumulo,Leveldb,一般而言,Value 保存在磁盘中,访问磁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然而使用布隆过滤器可以快速判断某个Key对应的Value是否存在,因此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磁盘IO操作,只是引入布隆过滤器会带来一定的内存消耗

c.Bloom Filter原理

如果想判断一个元素是不是在一个集合里,一般想到的是将所有元素保存起来,然后通过比较确定,链表,树等等数据结构都是这种思路.。但是随着集合中元素的增加,需要的存储空间越来越大,检索速度也越来越慢
一个Bloom Filter是基于一个m位的位向量(b1,…bm),这些位向量的初始值为0。另外,还有一系列的hash函数(h1,…hk)(默认是3个哈希函数),这些hash函数的值域属于1~m。下图是一个bloom filter插入x,y,z并判断某个值w是否在该数据集的示意图:

布隆过滤器的缺点和优点一样明显。误算率(False Positive)是其中之一。随着存入的元素数量增加,误算率随之增加。但是如果元素数量太少,则使用散列表足矣
总结:Bloom Filter 通常应用在一些需要快速判断某个元素是否属于集合,但是并不严格要求100%正确的场合。此外,引入布隆过滤器会带来一定的内存消耗

6.HBASE读的实现

a.流程

首先对新写入的Cell,它会存在于MemStore中;然后对之前已经Flush到HFile中的Cell,它会存在于某个或某些StoreFile(HFile)中;最后,对刚读取过的Cell,它可能存在于BlockCache中
既然相同的Cell可能存储在三个地方,在读取的时候只需要扫瞄这三个地方,然后将结果合并即可(Merge Read),在HBase中扫瞄的顺序依次是:BlockCache、MemStore、StoreFile(HFile)(这个扫描顺序的目的也是为了减少磁盘的I/O次数)
其中StoreFile的扫瞄先会使用Bloom Filter(布隆过滤算法)过滤那些不可能符合条件的HFile,然后使用Block Index快速定位Cell,并将其加载到BlockCache中,然后从BlockCache中读取
一个HStore可能存在多个StoreFile(HFile),此时需要扫瞄多个HFile,如果HFile过多又是会引起性能问题

b.Compaction机制

MemStore每次Flush会创建新的HFile,而过多的HFile会引起读的性能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HBase采用Compaction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在HBase中Compaction分为两种:Minor Compaction和Major Compaction
Minor Compaction是指选取一些小的、相邻的StoreFile将他们合并成一个更大的StoreFile,在这个过程中不会处理已经Deleted或Expired的Cell。一次Minor Compaction的结果是减少Store File的数量但是产生更大的StoreFile

Major Compaction是指将所有的StoreFile合并成一个StoreFile,在这个过程中,标记为Deleted的Cell会被删除,而那些已经Expired的Cell会被丢弃,那些已经超过最多版本数的Cell会被丢弃。一次Major Compaction的结果是一个HStore只有一个StoreFile存在。Major Compaction可以手动或自动触发,然而由于它会引起很多的I/O操作而引起性能问题,因而它一般会被安排在周末、凌晨等集群比较闲的时间

实现Compaction的方式有2种:
1)通过API:

// minor compact 
admin.compact("tab2".getBytes());
// major compact
admin.majorCompact("tab2".getBytes());

2)通过指令:

compact('tab2') # minor compact
major_compact('tab2') # major compact

Hbase默认用的是Minor compaction。之所以默认不用Major Compaction的原因是在于,Major Compaction可能会代理大量的磁盘I/O,从而阻塞Hbase其他的读写操作。所以对于Major Compactoin,一般选择在业务峰值低的时候执行

六.HBase表设计

1.Rowkey设计

a.概述

Rowkey是不可分割的字节数,按字典排序由低到高存储在表中
在设计HBase表时,Rowkey设计是最重要的事情,应该基于预期的访问模式来为Rowkey建模。Rowkey决定了访问HBase表时可以得到的性能,原因有两个:
1)Region基于Rowkey为一个区间的行提供服务,并且负责区间的每一行
2)HFile在硬盘上存储有序的行
这两个因素是相互关联的。当Region将内存中数据刷写为HFile时,这些行已经排过序,也会有序地写到硬盘上。Rowkey的有序特性和底层存储格式可以保证HBase表在设计Rowkey之后的良好性能
关系型数据库可以在多列上建立索引,但是HBase只能在Rowkey上建立索引。(可以通过ES为Hbase的列建立索引)

b.设计方式

将Rowkey以字典顺序从大到小排序
原生HBase只支持从小到大的排序,但是现在有个需求想展现影片热度排行榜,这就要求实现从大到小排列,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Rowkey=Integer.MAX_VALUE-Rowkey的方式将Rowkey进行转换,最大的变最小,最小的变最大,在应用层再转回来即可完成排序需求
RowKey尽量散列设计
最重要的是要保证散列,这样就会保证所有的数据都不是在一个Region上,从而避免读写的时候负载会集中在个别Region上。比如ROWKEY_Random
RowKey的长度尽量短
如果Rowkey太长,第一存储开销会增加,影响存储效率;第二内存中Rowkey字段过长,会导致内存的利用率降低,进而降低索引命中率

Rowkey是一个二进制码流,Rowkey的长度被很多开发者建议说设计在10~100个字节,不过建议是越短越好,不要超过16个字节
RowKey唯一
RowKey建议用String类型
虽然行键在HBase中是以byte[]字节数组的形式存储的,但是建议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将其数据类型设置为String类型,保证通用性
RowKey设计得最好有意义
RowKey的主要作用是为了进行数据记录的唯一性标示,但是唯一性并不是其全部,具有明确意义的行键对于应用开发、数据检索等都具有特殊意义
行键往往由多个值组合而成,而各个值的位置顺序将影响到数据存储和检索效率,所以在设计行键时,需要对日后的业务应用开发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前瞻性预测,才能设计出可尽量高效率检索的行键
具有定长性
行键具有有序性的基础便是定长,行键一定要设计成定长的,目前操作系统是都是64位系统,内存8字节对齐。控制在16个字节,8字节的整数倍利用操作系统的最佳特性

2.列族的设计

a.在设计hbase表时候,列族不宜过多,尽量的要少使用列族
b.经常要在一起查询的数据最好放在一个列族中,尽量的减少跨列族的数据访问

3.案例

网络数据访问案例

数据库里有两张表:
用户表

id    name    age   gender   email
001   zhang   19    男    zhang@qq.com
002   wang    20    男    wang@qq.com

用户访问的网页表

host          viewtime    content    userid
www.baidu.com    2016-12-20    xxxx      001
www.sina.com     2016-11-10    xxxx      001
www.souhu.com    2016-11-09    xxxx      001
www.baidu.com    2016-12-20    xxxx      002
www.163.com      2016-12-20    xxxx      002

行键设计
行键怎么设计,直接决定了查询语句怎么写,如果将行键设计为:日期_姓名这种形式:

2016-12-20_zhang
2016-11-10_zhang
2016-11-09_zhang
2016-12-20_wang
2016-12-20_wang

则在查询时,可以利用hbase提供的过滤器进行日期范围的查询:

Filter filter = new PrefixFilter("2016-12-20".getBytes());

也可以查询以人名为过滤条件的查询
所以在hbase中,行键的设计很重要,要结合具体业务

动物分类案例

如果一位生物科学家要存储一些动物相关信息,其中要包括动物的大类,以及一些大类动物下包括的小类,这样可以方便今后查询某种具体动物属于哪一类别,以及动物名字具体是什么。下面简单列举一些动物分类如下:

Animal
Pig
Cat
Monkey
Dog:Red dog和Black dog
Tiger:Tiger of northeast

其中,Animal是顶级分类,Pig、Cat、Monkey、Dog和Tiger属于一级分类,而Dog中的Red dog和Black dog,以及Tiger中的Tiger of northesst属于二级分类
RDBMS表结构设计
动物分类在关系型数据库的设计中只需要考虑主键的映射关系即可,需要一个分类表结构。每种动物都有几个关键字段:id、name、parent_id和child_id,如表所示
RDBMS中的动物分类表结构

HBase中表结构设计
对于动物分类的HBase表结构设计,Rowkey对应RDBMS中的id,共有三个列族:name、parent和child,详细设计如表

通过这个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出,这两种表结构设计有本质的区别,一个是行式存储,一个是列式存储,所以刚刚接触HBase需要转换思维设计表结构,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掌握HBase的表模式设计

七.HBase优化

1.硬件和操作系统调优

a.配置内存

HBase对于内存的消耗是非常大的,主要是其LSM树状结构、缓存机制和日志记录机制决定的,所以物理内存当然是越大越好
在互联网领域,服务器内存方面的主流配置已经是64GB,所以一定要根据实际的需求和预算配备服务器内存。如果资源很紧张,推荐内存最小在32GB,如果再小会严重影响HBase集群性能

b.配置CPU

HBase给使用者的印象可能更偏向于“内存型”NoSQL数据库,从而忽略了CPU方面的需求,其实HBase在某些应用上对CPU的消耗非常大,例如频繁使用过滤器,因为在过滤器中包含很多匹配、搜索和过滤的操作;多条件组合扫描的场景也是CPU密集型的;压缩操作很频繁等。如果服务器CPU不够强悍,会导致整个集群的负载非常高,很多线程都在阻塞状态(非网络阻塞和死锁的情况)。
建议每台物理节点至少使用双路四核CPU(2×4),主流是2~8路,一般单颗CPU至少四核。对于CPU密集型的集群,当然是越多越好。

c.垃圾回收器(GC)的选择

对于运行HBase相关进程JVM的垃圾回收器,不仅仅关注吞吐量,还关注停顿时间,而且两者之间停顿时间更为重要,因为HBase设计的初衷就是解决大规模数据集下实时访问的问题。那么按照首位是停顿时间短,从这个方面CMS和G1有着非常大的优势
而CMS作为JDK1.5已经出现的垃圾收集器,已经成熟应用在互联网等各个行业。所以,选用CMS作为老年代的垃圾回收器。与CMS搭配的新生代收集器有Serial和ParNew,而对比这两个收集器,明显ParNew具有更好的性能,所以新生代选用ParNew作为垃圾收集器。那么,最终选用的垃圾收集器搭配组合是CMS+ParNew。而且很多成熟应用已经验证了这种组合搭配的优势
与CMS收集器相关的几个重要参数的具体含义、默认值和相关说明详见表

配置方式:需要添加到hbase-env.sh文件中

export HBASE_OPTS="-XX:+UseConcMarkSweepGC" -XX:CMSInitiatingOccupancyFraction=70 -XX:+UseCMSCompactAtFullCollection

d.JVM堆大小设置

堆内存大小参数hbase-env.sh文件中设置:export HBASE_HEAPSIZE=16384,单位是MB,即默认是16GB。当然,这个值需要根据节点实际的物理内存来决定。一般不超过实际物理内存的1/2。服务器内存的分配,比如服务器内存64GB,为操作系统预留出8G~16GB。此外给Yarn留出8G~16GB,如果没有其他框架,把剩余的留给HBase

2.Hbase调优

a.调节数据块(data block)的大小

HFile数据块大小可以在列族层次设置。这个数据块不同于之前谈到的HDFS数据块,其默认值是65536字节,或64KB。数据块索引存储每个HFile数据块的起始键。数据块大小的设置影响数据块索引的大小。数据块越小,索引越大,从而占用更大内存空间。同时加载进内存的数据块越小,随机查找性能更好。但是,如果需要更好的序列扫描性能,那么一次能够加载更多HFile数据进入内存更为合理,这意味着应该将数据块设置为更大的值。相应地,索引变小,将在随机读性能上付出更多的代价
可以在表实例化时设置数据块大小:hbase(main):002:0> create 'mytable',{NAME => 'colfam1', BLOCKSIZE => '65536'}

b.适当时机关闭数据块缓存

把数据放进读缓存,并不是一定能够提升性能。如果一个表或表的列族只被顺序化扫描访问或很少被访问,则Get或Scan操作花费时间长一点是可以接受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关闭列族的缓存
关闭缓存的原因在于:如果只是执行很多顺序化扫描,会多次使用缓存,并且可能会滥用缓存,从而把应该放进缓存获得性能提升的数据给排挤出去,所以如果关闭缓存,不仅可以避免上述情况发生,而且可以让出更多缓存给其他表和同一表的其他列族使用。数据块缓存默认是打开的
可以在新建表或更改表时关闭数据块缓存属性:hbase(main):002:0> create 'mytable', {NAME => 'colfam1', BLOCKCACHE => 'false'}

c.开启布隆过滤

布隆过滤器(Bloom Filter)允许对存储在每个数据块的数据做一个反向测验。当查询某行时,先检查布隆过滤器,看看该行是否不在这个数据块。布隆过滤器要么确定回答该行不在,要么回答不知道。因此称之为反向测验。布隆过滤器也可以应用到行内的单元格上,当访问某列标识符时先使用同样的反向测验
使用布隆过滤器也不是没有代价,相反,存储这个额外的索引层次占用额外的空间。布隆过滤器的占用空间大小随着它们的索引对象数据增长而增长,所以行级布隆过滤器比列标识符级布隆过滤器占用空间要少。当空间不是问题时,它们可以压榨整个系统的性能潜力
可以在列族上打开布隆过滤器: create 'mytable', {NAME => 'colfam1', BLOOMFILTER => 'ROWCOL'}
布隆过滤器参数的默认值是NONE。另外,还有两个值:ROW表示行级布隆过滤器;ROWCOL表示列标识符级布隆过滤器。行级布隆过滤器在数据块中检查特定行键是否不存在,列标识符级布隆过滤器检查行和列标识符联合体是否不存在。ROWCOL布隆过滤器的空间开销高于ROW布隆过滤器

d.开启数据压缩

HFile可以被压缩并存放在HDFS上,这有助于节省硬盘I/O,但是读写数据时压缩和解压缩会抬高CPU利用率。压缩是表定义的一部分,可以在建表或模式改变时设定。除非确定压缩不会提升系统的性能,否则推荐打开表的压缩。只有在数据不能被压缩,或者因为某些原因服务器的CPU利用率有限制要求的情况下,有可能需要关闭压缩特性
HBase可以使用多种压缩编码,包括LZO、SNAPPY和GZIP,LZO和SNAPPY是其中最流行的两种
当建表时可以在列族上打开压缩:create 'mytable', {NAME => 'colfam1', COMPRESSION => 'SNAPPY'}
注意,数据只在硬盘上是压缩的,在内存中(MemStore或BlockCache)或在网络传输时是没有压缩的

e.设置Scan缓存

HBase的Scan查询中可以设置缓存,定义一次交互从服务器端传输到客户端的行数,设置方法是使用Scan类中setCaching()方法,这样能有效地减少服务器端和客户端的交互,更好地提升扫描查询的性能

public void setCaching(){
  HTable table = new HTable(config, Bytes.toBytes(tableName));
  Scan scanner = new Scan();
  /* batch and caching */
  scanner.setBatch(0);
  scanner.setCaching(10000);
  ResultScanner rsScanner = table.getScanner(scanner);
  for (Result res : rsScanner) {
    final List<KeyValue> list = res.list();
    String rk = null;
    StringBuilder sb = new StringBuilder();
    for (final KeyValue kv : list) {
      sb.append(Bytes.toStringBinary(kv.getValue()) + ",");
      rk = getRealRowKey(kv);
    }
    if (sb.toString().length() > 0){
      sb.setLength(sb.toString().length() - 1);
      System.out.println(rk + "\t" + sb.toString());
    }   }   rsScanner.close(); }

f.显式地指定列

当使用Scan或Get来处理大量的行时,最好确定一下所需要的列。因为服务器端处理完的结果,需要通过网络传输到客户端,而且此时,传输的数据量成为瓶颈,如果能有效地过滤部分数据,使用更精确的需求,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网络I/O的花费,否则会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如果在查询中指定某列或者某几列,能够有效地减少网络传输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查询性能。下面代码是使用Scan类中指定列的addColumn()方法

public void addColumn(){
  /* 指定列 */
  scanner.addColumn(Bytes.toBytes(columnFamily), Bytes.toBytes(column));
  ResultScanner rsScanner = table.getScanner(scanner);
  for (Result res : rsScanner) {
    final List<KeyValue> list = res.list();
    String rk = null;
    StringBuilder sb = new StringBuilder();
    for (final KeyValue kv : list) {
      sb.append(Bytes.toStringBinary(kv.getValue()) + ",");
      rk = getRealRowKey(kv);
    }
    if (sb.toString().length() > 0){
      sb.setLength(sb.toString().length() - 1);
      System.out.println(rk + "\t" + sb.toString());
    }
  }   rsScanner.close(); }

g.关闭ResultScanner

ResultScanner类用于存储服务端扫描的最终结果,可以通过遍历该类获取查询结果。但是,如果不关闭该类,可能会出现服务端在一段时间内一直保存连接,资源无法释放,从而导致服务器端某些资源的不可用,还有可能引发RegionServer的其他问题。所以在使用完该类之后,需要执行关闭操作。这一点与JDBC操作MySQL类似,需要关闭连接。代码的最后一行rsScanner.close()就是执行关闭ResultScanner

h.使用批量读

通过调用HTable.get(Get)方法可以根据一个指定的行键获取HBase表中的一行记录。同样HBase提供了另一个方法,通过调用HTable.get(List<Get>)方法可以根据一个指定的行键列表,批量获取多行记录。使用该方法可以在服务器端执行完批量查询后返回结果,降低网络传输的速度,节省网络I/O开销,对于数据实时性要求高且网络传输RTT高的场景,能带来明显的性能提升

i.使用批量写

通过调用HTable.put(Put)方法可以将一个指定的行键记录写入HBase,同样HBase提供了另一个方法,通过调用HTable.put(List<Put>)方法可以将指定的多个行键批量写入。这样做的好处是批量执行,减少网络I/O开销

j.关闭写WAL日志

在默认情况下,为了保证系统的高可用性,写WAL日志是开启状态。写WAL开启或者关闭,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会对系统性能产生很大影响,根据HBase内部设计,WAL是规避数据丢失风险的一种补偿机制,如果应用可以容忍一定的数据丢失的风险,可以尝试在更新数据时,关闭写WAL。该方法存在的风险是,当RegionServer宕机时,可能写入的数据会出现丢失的情况,且无法恢复。关闭写WAL操作通过Put类中的writeToWAL()设置。可以通过在代码中添加:put.setWriteToWAL(false);

k.设置AutoFlush

HTable有一个属性是AutoFlush,该属性用于支持客户端的批量更新。该属性默认值是true,即客户端每收到一条数据,立刻发送到服务端。如果将该属性设置为false,当客户端提交Put请求时,将该请求在客户端缓存,直到数据达到某个阈值的容量时(该容量由参数hbase.client.write.buffer决定)或执行hbase.flushcommits()时,才向RegionServer提交请求。这种方式避免了每次跟服务端交互,采用批量提交的方式,所以更高效。
但是,如果还没有达到该缓存而客户端崩溃,该部分数据将由于未发送到RegionServer而丢失。这对于有些零容忍的在线服务是不可接受的。所以,设置该参数的时候要慎重
可以在代码中添加:table.setAutoFlush(false);table.setWriteBufferSize(12*1024*1024);

l.预创建Region

在HBase中创建表时,该表开始只有一个Region,插入该表的所有数据会保存在该Region中。随着数据量不断增加,当该Region大小达到一定阈值时,就会发生分裂(Region Splitting)操作。并且在这个表创建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针对该表的所有写操作总是集中在某一台或者少数几台机器上,这不仅仅造成局部磁盘和网络资源紧张,同时也是对整个集群资源的浪费。这个问题在初始化表,即批量导入原始数据的时候,特别明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使用预创建Region的方法
Hbase内部提供了RegionSplitter工具:${HBASE_HOME}/bin/hbase org.apache.hadoop.hbase.util.RegionSplitter test2 HexStringSplit -c 10 -f cf1
其中,test2是表名,HexStringSplit表示划分的算法,参数-c 10表示预创建10个Region,-f cf1表示创建一个名字为cf1的列族

m.调整ZooKeeper Session的有效时长

参数zookeeper.session.timeout用于定义连接ZooKeeper的Session的有效时长,这个默认值是180秒。这意味着一旦某个RegionServer宕机,HMaster至少需要180秒才能察觉到宕机,然后开始恢复。或者客户端读写过程中,如果服务端不能提供服务,客户端直到180秒后才能觉察到。在某些场景中,这样的时长可能对生产线业务来讲不能容忍,需要调整这个值
此参数在HBase-site.xml中,通过<property></property>

八.Phoenix

1.概述

HBase基础上架构的SQL中间件,使得可以通过SQL/JDBC来操作HBase

2.安装

上传/下载Phoenix安装包到linux服务器并解压,这台linux服务器最好是Hbase Master节点。所以,如果是Hbase集群,则不需要在全部的服务节点上来安装Phoenix,只需要在HMaster节点上安装即可
将Phoneix安装目录下的两个jar包,拷贝到Hbase安装目录下的lib目录

cp phoenix-4.8.1-HBase-0.98-server.jar /home/software/hbase/lib
cp phoenix-4.8.1-HBase-0.98-client.jar /home/software/hbase/lib

在 /etc/profile文件中配置Hbase的目录路径

export HBASE_HOME=/home/software/hbase
export PATH=$PATH:$HBASE_HOME/bin

重新生效,source /etc/profile
启动Hadoop、ZK、HBase集群
进入Phoenix安装目录的bin目录
执行:./sqlline.py 01节点主机,02节点主机,03节点主机:2181
进入hbase,执行list查看,会发现多出如下的表
如果需要kill掉Phoenix进程,则执行: pstree -p
查看 py进程,杀掉Sqlline的父进程

3.使用

a.创建表

create table tab1(id integer primary key,name varchar);

①Phoenix建表必须有声明主键,否则报错
②Phoenix建表的表名,在hbase里的表名是大写的,此外,列名也是大写的
③这条建表语句,并未声明表的列族,则默认就一个列族,且列族的名字为:0
④在列族0中,除主键列外,其余的列都属于0列族里的列

b.查看所有表

tables

c.插入数据

upsert into tab1 values(1,'hello');

注:字符串类型用 ' '包起来,不要用“ ”,否则报错

d.查询数据

select * from tab1;

e.删除数据

delete from tab1 where id=2;

f.删除表

drop table tab1;

g.创建小写的表名

create table "tab2" (id integer primary key,name varchar);
create table "tab2" ("id" integer primary key,"name" varchar);
select * from "tab2";

注:CRUD都以 "tab2"为表名来操作

h.自定义列族名

create table tab3 (id integer primary key,info.name varchar,info.age integer);
upsert into tab3 values(1,'tom',23);

然后在hbase里查看会发现:

describe 'TAB3'
scan 'TAB3'
01-06 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