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大湾区,大未来!

南方都市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上线“湾区100”数据视频栏目,用100个数据纵览大湾区的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描绘大湾区的朝气蓬勃、万象更新,书写大湾区的同心逐梦、携手前行。

每期一个小数据,带你看懂大湾区。

7月19日,广东省委网信办联合广东省大湾区办主办的“未来已来·湾有引力”网络主题采风活动正式启动。由中央网络媒体和粤港澳三地网络媒体记者、网络名人、高校师生代表等组成的四十多人的采风团,走访深圳、珠海、中山、江门等地市,开展为期4天的采风活动,深入报道粤港澳大湾区的最新建设进展。

“大湾区这片土地蕴含了无限可能”“最看重的就是这里的发展机会”“我为大湾区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大湾区也见证了我的成长”……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越来越多港澳青年融入大湾区、融入国家发展。而十年来人口增幅超35%的数据,更是让人感受到大湾区对人才的强大“引力”。

本期“湾区100”,聚焦大湾区对人才的“湾有引力”,一起来看大湾区为什么能成为青年的逐梦热土。

“人才磁场”效应显现

据媒体统计,2010-2020年期间,大湾区人口累计增幅超35%,远超全国同期5.4%的增幅,是京津冀地区的6倍多,长三角地区的近4倍。

年轻人正在涌入大湾区。

“七普”结果显示,2020年,全国15-59岁年龄段人口占比为63.35%,广东该比例为68.8%,在31个省份中排名第一。据《广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东莞以15-59岁年龄段人口占比81.41%,排在全省第一,深圳以79.53%排在全省第二,中山、广州、佛山、珠海均在75%左右。

单拎“90后”来看,2020年,整个大湾区的“90后”比例为18.6%,远高于全国的11.8%,较2010年提升了6.2个百分点。其中,深圳常住人口的平均年龄更是只有32.5岁,不可谓不年轻。

在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中,广东共4个市入选(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是全国入选数量最多的省份。

对科研人才形成“湾有引力”

大湾区对科研人才的吸引力也在与日俱增。

《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0.15——大国治城之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显示,粤港澳大湾区是最吸引科学研发人员的城市群之一,其科学研发人员年均增长率达到12.87%,居全国城市群之首。

“湾区科技工作者调研”显示,湾区科技工作者中,近三成有海外学习、工作的经历。大湾区“重视科研”(61.4%)、“开放程度更高、经济活力更强”(71.3%)、 “整体规划完备,具备科创特色”(49.5%)、“拥有全球顶尖的科研能力和科研人才”(43.6%)等要素,对科研工作者形成了强大的“湾有引力”。

去年9月,心血管再生医学领域的领军学者覃刚健回国,全职加入南方科技大学。他表示,“做科研最看重的就是学术环境。南科大是一所很年轻、发展很快的新型大学,这里的PI和带头人能力都非常强,我们经常互相帮助,一起协作,这样的环境是千金难买的,而且深圳也是一座非常开放包容的城市。以前我每年都会回国多次,参加学术交流。明显感受到国家对科研的重视和投入越来越多,还有很好的量化指标,我感觉现在回来都有些晚了。”

吸引人才的N种创新方式

人才争夺战白热化,大湾区有着自己吸引人才的N种方式。

开放程度高、经济活力强、科技实力足、产业链完整、生活便利……除了这些既有的优势,近年来大湾区不断融合发展,在打破人才流动所面临的户籍、身份、学历等障碍方面做了许多创新。

比如,出台专项人才引进计划,如广州的“红棉计划”、深圳的“孔雀计划”、香港的“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深港联合招才引智计划”等等。

再如,建立“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体系;建立港澳专业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联合组织“一试多证”考试;面向港澳开放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全面取消港澳居民在内地就业许可审批……

这些“独家首创”,提升人才流动的便利程度,拓宽青年的发展空间,对人才的吸引力自然不断提高。

粤港澳三地互联互补,敢为人先,共同成就了引才聚才的强磁场。“湾有引力”持续释放着巨大的发展向心力,大湾区未来有着无限可能。

未来已来·湾有引力——十年人口增超35%!英才逐梦大湾区-LMLPHP

07-22 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