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堃

编者按:由广东省纪委监委宣传部、广东省作家协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共同开展的“我的廉洁家风故事”主题征文活动,开展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朋友踊跃参与。活动共征集到来自全国29个省(区、市)4200多份征文作品。经过评审,评出获奖作品150件。现选取部分获奖作品进行刊登,以飨读者。

拒绝,也是一种收获

我的父亲是一名地道的农民,也是一名老党员、老支书。

父亲在家中排名老二,兄妹5人,由于我的奶奶过世很早,父亲的哥哥又去了广西当兵,因此我的父亲初中毕业就辍学成为这个家里主要的劳动力,种田种菜、洗衣服、做饭,还负责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练就了父亲坚韧、不服输的性格。后来,偶然的机会父亲成为了村民小组的组长,其间,因为工作有条理、讲道理、群众信服,被选为了村党组织书记,而这一干就是20多年。

90年代的村干部,尤其是偏远山区的村干部收入很微薄。但他经常早出晚归,重心都用在了村务上。

在我的成长历程中,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家里总是很热闹,经常有村民到访,有的带着哭腔诉说着种种不公平,有的则结对来让父亲“断案”。大多数都是为了宅基地、林地、菜地的界限,有的是婆媳关系、邻里不和等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是父亲总是能在复杂的关系中理出一条线,不偏不倚把一个个的矛盾给化解。问题处理了,父亲还得安排他们在家吃上一顿便饭。事后,村民为了感谢,偶尔会提上一点家里的特产,来到我们家表示感谢,但是每次都被我的父亲严词拒绝。有时候父母外出干活,村民送了一条鱼或者一斤鸡蛋,父亲第二天都要找人把这些东西送回去,还为此批评他们。等我慢慢长大了,父亲就经常和我们讲他当干部的“理论”。他说,“担任村干部最重要的就是要身子正、讲公平、讲原则,不能厚此薄彼,不能因公谋私。如果做不到这些,那就会很危险。”这些话虽然很朴素,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家人。

再后来,我和弟弟两个人陆续上高中、读大学,家里的开支越来越大,父亲和母亲也变得越发艰难。父母文化程度低,从未外出打过工,为了能够让我们交得起学费,为了能够按时按月支付我们生活费,只能靠卖力赚辛苦钱。每年父母都会租亲戚家里的农田种上20多亩水稻。那时候山区的农田很分散,没有水泥路、没有三轮车,也没有插秧机、收割机,全部都要靠人工插秧、除草、打药。农忙时节,亲戚们都来帮忙“双抢”,父母从早忙到黑,有时候累得腰都直不起来。那几年父亲又患上了严重的疝气,他硬生生拖着病体、靠着一股子不怕苦、不怕累、不服输的精神,辛苦供我们兄弟二人读完大学。即便是在这样艰难的时候,父亲也从没有想过去利用手中的权力让自己过得轻松一点,也从来没有想过为自己谋得一点好处,他用他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他自己那套朴素的“理论”,教导着我们,也影响着我们。

前些年,父亲辞去了村党组织书记。再看看我的父亲,已是六旬老翁、满头白发。直到现在,村干部和村民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依旧不时会找父亲出面处理和调解,我想这就是群众对一名共产党员的认可和信任,这就是一名普通人人生中最大的收获。

10-26 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