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13万亿大省”挑大梁 广东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LMLPHP

全媒体记者 陈泽云 许张超

春回“粤”暖,活力澎湃。

龙年伊始,南粤大地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红红火火的春节经济背后是广东能级提升带来的供需两旺,过去一年,广东率先成为全国首个“13万亿大省”,连续35年稳居全国经济总量第一,发展结构不断优化,短板逐渐补齐,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形成,为全国经济回升向好作出广东贡献。

展望2024年,广东定下了GDP增长5%的预期目标,在兼顾需要与可能的基础上,切实扛起了经济大省真正挑大梁的政治责任。龙年新春,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广东将继续汇聚澎湃动能,不断奔腾向前。

底盘“稳”:21地市实现能级跨越

2023年,广东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为龙年经济腾飞奠定基础。

这座超13万亿元大体量的“经济大厦”是如何建成的?

记者梳理发现,从经济总量来看,深圳、广州、佛山、东莞、惠州位居全省前5。从增速来看,揭阳(7.5%)、梅州(6.5%)、深圳(6%)、中山(5.6%)、惠州(5.6%)、江门(5.5%)、佛山(5.0%)、汕尾(5.0%)8个城市的增速高于全省4.8%的水平。

四座万亿城市中,深圳、广州两座城市经济总量均超3万亿元。2023年深圳GDP为34606.40亿元,同比增长6.0%,增速领跑四大一线城市。广州GDP为30355.73亿元,同比增长4.6%。佛山GDP为13276.14亿元,同比增长5.0%。东莞GDP为11438.13亿元,同比增长2.6%。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实力增强,珠三角地区经济总量突破11万亿元,达11.02万亿元,同比增长4.8%,与全省增速持平,珠三角的引擎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广东省统计局局长杨新洪指出。

过去一年,全省各地齐头并进、稳步发展,经济总量均实现新突破。不少城市出现了跨量级的变化,如其中,惠州经济总量超5500亿元,在粤东西北地区,揭阳、清远、韶关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超过2400亿元、2100亿元、1600亿元,梅州、汕尾超过1400亿元,迈上一个台阶。值得一提的是,经济总量最小的云浮也突破了1200亿元。

以广深“双子星”为代表的核心城市挑起大梁,其他城市也加速赶上,21地市齐齐发力,共同撑起了广东全国第一的总成绩。

骨架“强”:大项目提质增效

大项目、大产业的有力支撑,让广东21地市经济增长“底气十足”。过去一年,全面投产的中国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支撑起了揭阳经济增速全省第一。自广东石化项目落地以来,揭阳大南海石化工业区已引进12个中下游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371.86亿元,年产值407.51亿元,绿色石化、海洋经济两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加速崛起。

在全球市场,广东庞大的经济体量和市场规模释放了强大引力,更多的大项目还在持续落地广东。1月18日,在湛江东海岛石化产业园区内,中国首例重化工行业外商独资项目、总投资百亿欧元的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项目首批装置竣工。项目建设快马加鞭,预计到2025年核心装置就将建成投产。

对于广东的重要地位,巴斯夫大中华区董事长兼总裁楼剑锋如是评价:“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化工市场,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有着独一无二的战略位置。巴斯夫将继续深耕中国、投资广东。”

在粤东,海上风电动能强劲;在粤西,海洋牧歌唱响深海;在粤北,山间“金果”次第飘香……借力“百千万工程”,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正不断将短板变成潜力板,拓展广东发展新空间。

新蓝图已徐徐展开。2024年,广东将推动省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超1万亿元,更好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百千万工程”、“制造业当家”等战略。

引擎“足”:新质生产力欣欣向荣

过去一年,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电动载人汽车等“新三样”出口合计同比增长33.7%。在“新三样”的带动下,广东顶住了压力,在世界经济衰退、贸易投资疲弱背景下,实现了外贸的正增长,外贸进出口总值8.3万亿元,同比增长0.3%。

“广东经济总量变‘大’了,结构更‘强’了,支撑性、均衡性以及实体经济的表现更强大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了4万亿元体量。经济更‘新’了,‘新三样’进出口扩大,新质生产力表现更活跃。”杨新洪指出。

更多的高技术企业在全球市场“登顶”:2023年第四季度,比亚迪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头号纯电动汽车制造商,2024年开局,华为拿下前两周中国市场智能手机销量第一……

“广东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最大底气,在于高质量的企业越来越多,如专精特新企业位居全国第一,高科技产业产值同样全国领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申明浩指出,占据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就抢占了高质量发展的先机。

数据显示,2023年,广东经营主体总量突破1800万户,一举拿下四个“全国第一”——经营主体总量全国第一、企业总量全国第一、外资企业总量全国第一、民营经济主体总量全国第一。

依托庞大的企业数量,广东不断从“体量优势”向“质量优势”“技术优势”升级转型。实践证明,只有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才能顺应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不断增强应对外部风险能力,增强产业链韧性和安全。

今年,广东还将推动超90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新培育超250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新推动5500家以上企业“小升规”,让广东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

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创新引领和智力支持,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也必不可少。截至目前,广东已有50所本科高校建有285个产业学院,覆盖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等战略支柱产业,以及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为了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广东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推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

“企业和高校像两个年轻人一样,二者有很多共性的东西,但要有‘媒人’把它们牵在一起,牵在一起之后可能还需要‘家长’给它们支持一把,让它们走得更好更稳。”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副院长马博建议,广东应继续探索创新联合体的深度融合,在科技创新方面下功夫,引入高水平科研院所,用科技力量支撑产业发展。

02-17 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