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RPC协议定义

请求ID

方法名

参数列表

RPC调用过程

2. 服务器端设计

服务器端设计原理和细节

1. 监听和接受连接

2. 请求处理

3. 发送响应

服务器端关键技术

3. 客户端设计

客户端设计原理和细节

1. 请求构建

2. 发送请求

3. 接收响应

关键技术和考虑因素

4. 序列化和反序列化

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原理

原理

Protobuf(Protocol Buffers)

原理和细节

Cereal

原理和细节

总结

5. rpc底层是怎么通信

RPC底层通信机制

1. 客户端代理(Stub)

2. 服务器端存根(Skeleton)

3. 网络传输

4. 服务注册与发现(可选)

示例

注意

服务端底层通信机制代码

客户端底层通信机制代码

说明

注意

6. 示例代码

服务端

客户端

7. 总结


   

        设计一个简单的RPC(Remote Procedure Call)协议和框架搭建是一个常见的软件工程问题,特别是在分布式系统和微服务架构中。RPC允许程序调用在不同地址空间(特别是在分布式系统中的不同计算机上)的函数或方法,就像调用本地函数一样简单。在C++中设计一个简单的RPC框架涉及几个关键部分:定义协议、搭建服务器和客户端通讯机制、以及实现序列化/反序列化。以下是一个基础的设计方案。

1. RPC协议定义

RPC协议定义了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交换消息的格式。一个基本的RPC协议应包括:

  • 请求ID:唯一标识每个请求,用于匹配请求和响应。
  • 方法名:客户端想要远程调用的方法或函数名称。
  • 参数列表:调用远程方法时需要的参数。

        RPC(远程过程调用)协议是一种允许程序代码像调用本地过程一样直接调用在远程计算机上的过程的协议。它抽象了底层网络通信的复杂性,让开发者可以专注于业务逻辑的实现。RPC协议的核心组成部分通常包括请求ID、方法名和参数列表。下面是对这些组成部分的详细说明:

请求ID

  • 原理:请求ID是一个唯一标识符,用于将客户端的请求和服务器的响应匹配起来。在异步通信中,客户端可能会同时发送多个请求,请求ID确保了响应能够被正确地返回给发起请求的相应调用。
  • 实现细节:请求ID通常由客户端生成,可以使用序列号、UUID或其他机制来保证唯一性。它在RPC调用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保持不变,并且在请求和响应消息中都要包含这个ID。

方法名

  • 原理:方法名指的是要在远程系统上调用的过程或函数的名称。它告诉服务器需要执行哪个具体的操作。
  • 实现细节:方法名通常以字符串形式存在,在RPC协议消息中明确指定。服务器端的RPC框架负责根据方法名找到相应的过程或函数,并执行它。

参数列表

  • 原理:参数列表包含了远程过程调用所需的所有输入参数。这些参数提供了执行远程方法所需的具体数据。
  • 实现细节:参数必须被序列化(转换为字节序列),以便能够通过网络传输。接收方(服务器)收到请求后,需要对这些参数进行反序列化,以还原为原始的数据结构,然后才能执行调用。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具体实现取决于使用的RPC框架和语言,常见的序列化格式包括JSON、XML和Protocol Buffers等。

RPC调用过程

  1. 客户端调用:客户端生成一个包含方法名、参数列表和唯一请求ID的RPC请求消息,并将其发送到服务器。
  2. 服务器处理:服务器接收到请求后,解析方法名和参数列表,根据方法名调用本地的过程或函数,并将结果打包为响应消息,其中也包含了原始请求的请求ID。
  3. 返回响应:客户端接收到响应消息后,根据请求ID将响应与原始调用匹配,并处理结果,例如将结果返回给调用者或处理调用中的错误。

        通过这种机制,RPC允许开发者在不同的系统和语言环境中进行高效、透明的远程方法调用,极大地简化了分布式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工作。

2. 服务器端设计

服务器端的主要职责是监听来自客户端的请求,解析请求内容,执行相应的函数调用,并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 监听和接受连接:服务器需要在指定端口上监听客户端的连接请求。
  • 请求处理:服务器解析接收到的请求,找到请求中指定的方法名,执行本地的函数调用。
  • 发送响应:将调用结果或者任何异常信息序列化后发送回客户端。

服务器端设计原理和细节

        服务器端设计的核心在于能够高效、稳定地处理来自客户端的请求,并返回期望的响应。以下是服务器端主要职责的详细说明:

1. 监听和接受连接
  • 原理:服务器端通过在特定的端口上监听,等待客户端的连接请求。这通常涉及到操作系统级别的网络API调用,例如使用socket编程。
  • 实现细节
    • 创建Socket:首先创建一个socket,并将其绑定到一个IP地址和端口上。
    • 监听请求:使socket处于监听状态,等待客户端的连接请求。
    • 接受连接:当客户端尝试连接时,服务器接受连接并为该连接创建一个新的socket,用于后续的通信。
2. 请求处理
  • 原理:服务器解析客户端发送的请求,根据请求中的信息(如方法名和参数)执行相应的逻辑。
  • 实现细节
    • 请求解析:接收到请求后,服务器需要解析请求内容,这可能涉及到对数据的反序列化操作,以获取可操作的数据格式。
    • 调用处理程序:根据解析出的方法名,服务器调用相应的函数或方法进行处理。这通常涉及查找预定义的方法映射或使用反射(在支持的语言中)。
    • 结果处理:执行完毕后,处理程序的返回值将作为响应的一部分返回给客户端。
3. 发送响应
  • 原理:服务器将处理结果或异常信息封装成响应消息,通过网络发送回客户端。
  • 实现细节
    • 序列化响应:将响应数据(执行结果或错误信息)序列化为一种格式,如JSON、XML或protobuf等。
    • 发送数据:通过与客户端建立的连接发送序列化后的数据。

服务器端关键技术

  • 多线程或多进程:为了提高并发处理能力,服务器通常会采用多线程或多进程方式处理请求,例如使用线程池来减少线程创建和销毁的开销。
  • 非阻塞IO和IO多路复用:使用非阻塞IO和IO多路复用技术(如select、poll、epoll)可以提高服务器处理大量并发连接的能力。
  • 安全性:包括数据加密、认证、防止DDoS攻击等安全措施,确保服务器和数据的安全。
  • 负载均衡:在多服务器环境下,负载均衡可以分散请求压力,提高系统的整体可用性和稳定性。

        这些原理和细节构成了服务器端设计的基础,使其能够有效地处理客户端请求并维持系统的稳定运行。

3. 客户端设计

客户端的主要任务是提供一个机制,允许开发者像调用本地函数一样调用远程函数。

  • 请求构建:根据远程方法的名称和参数构建请求消息。
  • 发送请求:通过网络将请求消息发送给服务器。
  • 接收响应:接收服务器返回的响应消息,并解析结果。

客户端设计原理和细节

        客户端设计的主要目标是提供一个简单、高效的机制,使得远程函数调用(RPC)就像本地函数调用一样简单。这涉及到三个关键步骤:请求构建、发送请求和接收响应。

1. 请求构建
  • 原理:在客户端,请求构建涉及到生成一个包含所有必要信息的请求消息,这通常包括方法名、参数列表和一个请求ID。
  • 实现细节
    • 方法名和参数:客户端需要明确指定远程调用的方法名和传递给该方法的参数。
    • 序列化:为了通过网络发送,所有的请求数据(包括方法名、参数等)需要被序列化成一种标准格式,如JSON、XML或Protobuf。
    • 请求ID:生成一个唯一的请求ID,以便于响应返回时能够匹配到对应的请求。
2. 发送请求
  • 原理:客户端通过网络将构建好的请求消息发送给服务器。
  • 实现细节
    • 网络连接:根据服务器的地址和端口建立网络连接。这通常涉及到TCP或UDP协议。
    • 数据发送:通过建立的网络连接,将序列化后的请求数据发送给服务器。
3. 接收响应
  • 原理:客户端等待服务器处理请求并返回响应,然后解析响应消息获取结果。
  • 实现细节
    • 等待响应:客户端在发送请求后进入等待状态,直到接收到服务器的响应。
    • 解析响应:客户端需要将接收到的响应数据反序列化,以还原出服务器返回的结果或错误信息。
    • 处理结果:最后,客户端将解析后的结果提供给应用程序,或者处理可能出现的错误。

关键技术和考虑因素

  • 异步处理:为了不阻塞客户端的主线程,请求的发送和响应的接收通常需要异步处理。
  • 错误处理:客户端需要能够处理各种错误情况,包括网络错误、服务器错误以及调用失败等。
  • 超时处理:在网络请求中,设置超时机制是一种常见的做法,以防止客户端因等待服务器响应而长时间阻塞。
  • 连接复用:为了提高效率,客户端可以复用已建立的网络连接进行多次请求,而不是每次调用都重新建立连接。

        通过上述机制,客户端设计能够支持高效、灵活的远程函数调用,为分布式系统和微服务架构中的组件间通信提供了基础。

4. 序列化和反序列化

        为了在网络上发送数据,需要将复杂的对象转换为字节序列(序列化),接收方再将字节序列转换回原始对象(反序列化)。C++中常用的序列化库有protobuf、cereal等。

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原理

        序列化是将数据结构或对象状态转换为可存储或可传输的格式(如JSON、XML、二进制格式)的过程,以便于在不同的环境(如文件系统、内存、网络)之间共享或保存数据。反序列化是序列化过程的逆过程,它将序列化的数据格式还原为原始的数据结构或对象状态。

原理
  • 序列化:在序列化过程中,数据结构的公共状态被提取并按照某种序列化格式编码,这包括将对象的字段、数组、复合类型等转换为一连串的字节或文本表示。
  • 反序列化:在反序列化过程中,从序列化格式中解析出数据,并重构原始对象或数据结构,恢复其状态。

Protobuf(Protocol Buffers)

        Google的Protobuf是一种轻便高效的结构化数据存储格式,可以用于数据序列化和反序列化。它被广泛应用于通信协议、数据存储等场景。

原理和细节
  • 定义数据格式:首先需要定义.proto文件,描述所需数据的结构。
  • 编译:使用Protobuf编译器protoc编译.proto文件,生成相应语言(如C++)的数据访问类。
  • 序列化与反序列化:通过生成的类,可以轻松地将数据序列化为紧凑的二进制格式,或从二进制格式反序列化数据。

Cereal

        Cereal是一个C++库,用于序列化和反序列化C++数据结构。它支持多种输出格式,包括二进制、XML、JSON等。

原理和细节
  • 简单集成:通过包含相应的头文件,可以轻松地在C++项目中使用cereal进行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操作。
  • 无需修改数据类型:cereal可以序列化各种复杂的C++数据类型,无需对原始数据类型进行修改或适配。
  • 使用:定义要序列化的数据类型后,可以通过cereal提供的API将数据序列化到不同的输出流中,或从输入流中反序列化数据。

总结

        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是数据交换和持久化的关键技术。在C++中,protobuf和cereal提供了强大的工具集,用于高效地处理数据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这些库的使用大大简化了跨平台和网络通信中的数据处理工作。

5. rpc底层是怎么通信

RPC底层通信机制

        RPC(远程过程调用)允许一个程序调用另一个地址空间(通常是远程服务器上)的过程或函数。RPC底层通信通常遵循客户端/服务器模型,使用网络协议栈实现数据的传输。以下是RPC通信的关键组件和步骤:

1. 客户端代理(Stub)
  • 作用:在客户端,代理(Stub)封装了向服务器发送远程过程调用的逻辑。它负责将函数调用的参数进行序列化(编码),通过网络发送给服务器端,然后等待响应,反序列化响应数据,并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应用程序。
2. 服务器端存根(Skeleton)
  • 作用:在服务器端,存根(Skeleton)接收来自客户端的请求消息,解析(反序列化)消息中的方法调用和参数,执行本地过程调用,将结果序列化,然后通过网络发送回客户端。
3. 网络传输
  • 协议:RPC系统可以使用多种网络协议进行通信,包括TCP/IP、UDP等。TCP/IP是最常用的协议,因为它提供了可靠的、面向连接的通信。
  • 序列化/反序列化:RPC通信过程中,数据序列化(将复杂数据结构转换为字节序列)和反序列化(将字节序列还原为数据结构)是必要的步骤,以确保数据可以在网络上正确传输和解析。常用的序列化格式包括JSON、XML、Protobuf等。
4. 服务注册与发现(可选)
  • 作用:在分布式RPC系统中,服务注册与发现机制允许客户端动态查询服务的网络地址,实现服务的解耦和动态调整。这通常通过使用服务注册中心(如Zookeeper、Consul、etcd)来实现。

示例

假设客户端想要调用服务器上的add(int a, int b)方法:

  1. 客户端代理(Stub)将方法名"add"和参数a, b序列化为一条消息。
  2. 客户端通过TCP/IP连接将这条消息发送给服务器。
  3. 服务器端存根(Skeleton)接收消息,反序列化得到方法名和参数,调用本地add方法。
  4. 服务器端存根将结果序列化,并通过网络发送回客户端。
  5. 客户端代理接收响应,反序列化得到结果,返回给客户端应用程序。

注意

        实际的RPC实现可能涉及更多的细节,如安全性(加密通信)、错误处理、连接管理、超时处理、负载均衡等。高级RPC框架(如gRPC)提供了这些功能的实现,以简化分布式系统的开发。

服务端底层通信机制代码

        服务器端函数startServer监听指定端口,并处理接收到的请求。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cstring>
#include <sys/socket.h>
#include <netinet/in.h>
#include <unistd.h>

void startServer(int port) {
    int server_fd, new_socket;
    struct sockaddr_in address;
    int opt = 1;
    int addrlen = sizeof(address);
    char buffer[1024] = {0};
    const char* hello = "Hello from server";

    // 创建socket文件描述符
    if ((server_fd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 0) {
        perror("socket failed");
        exit(EXIT_FAILURE);
    }

    // 绑定socket到指定的IP和port
    address.sin_family = AF_INET;
    address.sin_addr.s_addr = INADDR_ANY;
    address.sin_port = htons(port);

    if (bind(server_fd, (struct sockaddr*)&address, sizeof(address)) < 0) {
        perror("bind failed");
        exit(EXIT_FAILURE);
    }

    // 监听连接
    if (listen(server_fd, 3) < 0) {
        perror("listen");
        exit(EXIT_FAILURE);
    }

    // 接受连接
    if ((new_socket = accept(server_fd, (struct sockaddr*)&address, (socklen_t*)&addrlen)) < 0) {
        perror("accept");
        exit(EXIT_FAILURE);
    }

    // 读取数据
    read(new_socket, buffer, 1024);
    std::cout << "Message from client: " << buffer << std::endl;

    // 响应客户端
    send(new_socket, hello, strlen(hello), 0);
    std::cout << "Hello message sent\n";

    close(new_socket);
}

int main() {
    startServer(8080);
    return 0;
}

客户端底层通信机制代码

        客户端函数startClient连接到服务器,发送请求,并接收响应。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ys/socket.h>
#include <arpa/inet.h>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cstring>

void startClient(const char* server_ip, int port) {
    int sock = 0;
    struct sockaddr_in serv_addr;
    const char* hello = "Hello from client";
    char buffer[1024] = {0};

    if ((sock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 0) {
        std::cout << "\n Socket creation error \n";
        return;
    }

    serv_addr.sin_family = AF_INET;
    serv_addr.sin_port = htons(port);

    // 将IPv4地址从文本转换为二进制形式
    if(inet_pton(AF_INET, server_ip, &serv_addr.sin_addr)<=0) {
        std::cout << "\nInvalid address/ Address not supported \n";
        return;
    }

    if (connect(sock, (struct sockaddr *)&serv_addr, sizeof(serv_addr)) < 0) {
        std::cout << "\nConnection Failed \n";
        return;
    }

    send(sock, hello, strlen(hello), 0);
    std::cout << "Hello message sent\n";
    read(sock, buffer, 1024);
    std::cout << "Message from server: " << buffer << std::endl;

    close(sock);
}

int main() {
    startClient("127.0.0.1", 8080);
    return 0;
}

说明

  • 这两个示例使用了POSIX套接字API在C++中实现TCP通信。
  • 服务器端创建了一个TCP套接字,绑定到一个端口并开始监听。当接受到一个客户端的连接请求时,它会读取客户端发送的数据,然后发送一个响应回去。
  • 客户端创建了一个TCP套接字,连接到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发送请求数据,并等待服务器的响应。

注意

  • 这个示例仅用于演示基本的TCP网络通信过程,并不包含实际的RPC调用逻辑、数据序列化/反序列化或错误处理。
  • 在实际的RPC系统中,你需要结合序列化库(如Protobuf)来序列化和反序列化请求和响应数据,并可能使用更高级的网络通信库来简化网络编程的复杂性。

6. 示例代码

        了提供一个简化的RPC(远程过程调用)框架示例,我们将创建一个非常基础的C++版本。这个示例将包含服务端和客户端两部分,客户端发送一个请求给服务端,服务端执行一个函数然后返回结果给客户端。请注意,这个示例主要用于演示基本概念,它不包括错误处理、安全性或效率优化。

服务端

        服务端将监听客户端的连接,接收请求,执行指定的函数,然后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tring>
#include <map>
#include <functional>

// 模拟的函数库
int add(int a, int b) { return a + b; }
int multiply(int a, int b) { return a * b; }

// RPC服务器
class RpcServer {
public:
    RpcServer() {
        // 注册函数
        functions["add"] = [](int a, int b) { return add(a, b); };
        functions["multiply"] = [](int a, int b) { return multiply(a, b); };
    }

    // 模拟接收并处理请求
    void handleRequest(const std::string& funcName, int a, int b) {
        if (functions.find(funcName) != functions.end()) {
            int result = functions[funcName](a, b);
            std::cout << "Result: " << result << std::endl;
        } else {
            std::cout << "Function not found." << std::endl;
        }
    }

private:
    std::map<std::string, std::function<int(int, int)>> functions;
};

int main() {
    RpcServer server;
    server.handleRequest("add", 5, 3);  // 应输出: Result: 8
    server.handleRequest("multiply", 4, 5);  // 应输出: Result: 20

    return 0;
}

客户端

        客户端将模拟发送请求到服务端。在这个示例中,我们将简化过程,假设客户端直接调用服务端的处理函数来模拟网络调用。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tring>

// 假设的客户端
class RpcClient {
public:
    RpcClient() {}

    // 模拟发送请求到服务器
    void sendRequest(RpcServer& server, const std::string& funcName, int a, int b) {
        std::cout << "Requesting " << funcName << " with " << a << " and " << b << std::endl;
        server.handleRequest(funcName, a, b);
    }
};

int main() {
    RpcServer server;  // 创建服务器实例
    RpcClient client;  // 创建客户端实例

    // 模拟发送请求
    client.sendRequest(server, "add", 10, 20);  // 应输出: Requesting add with 10 and 20 以及 Result: 30
    client.sendRequest(server, "multiply", 6, 7);  // 应输出: Requesting multiply with 6 and 7 以及 Result: 42

    return 0;
}

        这个示例展示了RPC框架的基本概念:客户端发送一个请求到服务端,服务端找到对应的函数执行后返回结果。在真实的RPC框架中,会涉及到网络通信、序列化和反序列化对象、会话管理等复杂问题,这里的示例仅仅是为了帮助理解基本原理。

7. 总结

        远程过程调用(RPC)是一种强大的技术,它允许计算机程序在网络中的不同地址空间上调用函数或方法,就如同调用本地程序一样。这种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能够使系统组件分布式部署和通信变得透明化,极大地简化了复杂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工作。RPC隐藏了直接网络通信的复杂性,允许开发者专注于业务逻辑的实现,而不是底层的数据传输和网络协议细节。

        RPC的工作原理基于客户端-服务器模型。客户端应用程序调用一个远程服务器上的过程,就像调用本地过程一样,但实际上这个调用会通过网络发送给远程服务器。服务器接收到这个调用请求,执行相应的过程,然后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这个过程涉及到请求的序列化(将调用的参数编码成可通过网络传输的格式),以及响应的反序列化(将接收到的数据解码回原始的结果)。

RPC框架通常提供以下几个关键能力:

  1. 透明性:对于开发者来说,远程过程调用看起来就像是本地调用一样简单,隐藏了网络通信的复杂性。
  2. 语言无关性:许多RPC框架支持跨语言调用,使得用不同编程语言编写的应用程序能够轻松互操作。
  3. 高效性:通过优化通信协议和数据序列化格式,RPC可以实现高效的网络通信。
  4. 可扩展性和灵活性:RPC支持不同的网络协议和数据编码方案,易于扩展和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

        然而,RPC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比如网络延迟、数据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开销、服务的发现和连接管理、错误处理等。此外,RPC调用的透明性虽然带来了便利,但也可能导致开发者忽视网络调用的成本和复杂性,从而在设计分布式系统时犯下错误。

        总的来说,RPC是分布式计算和微服务架构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通过简化远程通信,使得构建和维护大型、分布式的软件系统成为可能。正确使用RPC可以显著提高开发效率,促进服务的解耦,加速微服务架构的实施。然而,有效利用RPC也需要对其工作原理有深刻理解,以及在设计和实现过程中考虑到潜在的挑战和限制。

02-27 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