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程序员在线周刊!本期我们将深入探讨一种经典的排序算法——冒泡算法,并附上具体的代码实现。

简介

冒泡算法是一种简单但效率较低的排序算法,它的原理非常直观:通过相邻元素的比较和交换,将最大(或最小)的元素逐渐“冒泡”到数列的末尾。下面让我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给大家讲解一下。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冒泡算法的代码实现:

代码

def bubble_sort(arr):
    n = len(arr)
    for i in range(n - 1):  # 外层循环控制比较轮数
        for j in range(n - i - 1):  # 内层循环控制每轮的比较次数
            if arr[j] > arr[j + 1]:
                arr[j], arr[j + 1] = arr[j + 1], arr[j]  # 交换元素位置

arr = [4, 2, 7, 1, 3]
bubble_sort(arr)
print("排序结果为:", arr)

原理

以上就是冒泡排序算法的代码实现。首先,我们定义一个函数bubble_sort,传入一个待排序的数组arr。然后,我们使用两层循环来比较相邻元素,如果前一个元素大于后一个元素,就进行交换。通过这样的操作,每一轮比较都可以将最大的元素“冒泡”到数列的末尾。最终,就能够获得一个有序的数组。

那么,冒泡排序的时间复杂度是多少呢?由于我们需要进行两层循环,外层循环执行 n - 1 次,内层循环执行 n - i - 1 次,所以总的比较次数是 ( n − 1 ) + ( n − 2 ) + . . . + 1 (n - 1) + (n - 2) + ... + 1 (n1)+(n2)+...+1,也就是 n × ( n − 1 ) ÷ 2 n \times (n - 1) \div 2 n×(n1)÷2。因此,冒泡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 O ( n 2 ) O(n^2) O(n2)。在实际应用中,如果待排序的数组较大,冒泡排序可能会显得比较慢,但对于小型数据集来说,冒泡算法还是个不错的选择。

希望通过本期的介绍,大家对冒泡算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如有任何疑问或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下期再见!

广告

广告1

程序员在线周刊正在征集稿件
链接:http://t.csdn.cn/o5LYu

广告2

《Python与Unity专栏》开始啦!!!快去看看订阅吧!
链接:http://t.csdn.cn/nGiXC

广告3

广告位招租!想投广告的请关注再私信我!

09-18 0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