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晓书童频道,订阅、星标我!此刻开始我帮您读书!

【书籍^阅读】《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2、关于疾病,必须要知道的事情-LMLPHP


能够聆听何须阅读

点上方绿色标示让晓书童说给您听


解读《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2、关于疾病,必须要知道的事情


前情回顾


在上期节目当中,我们说想要了解现代医学首先要达成的5个最基础共识。


    第一,医学为什么而存在?它并不能保证人类整体的延续,我们对抗灾难与疾病的终极武器并不是现代医学,而是我们自身的基因多样性。但是它对于个体的意义重大,让个人能够有尊严的活下去。生命第一,是医学存在的终极理由。


    第二、疾病与健康不是排斥对立的关系,二者是包容共生的。我们没有办法消除自己的基因、自己的器官和自己身体适应能力的不完美,所以这也就注定了疾病将与我们终生相伴。关于疾病,是我们今天这期节目要讨论的主要话题,一会我们再深入的展开讨论。


    第三、医疗的本质是给生命的自我修复提供必要的支持。最终战胜疾病的并不是医生的手术刀和药物,而是我们每个人的自我修复能力。


    第四、医疗的性格是双重的,有了人文的科学才更加科学,而伴随着科学的人文才是真的人文。没有人文的科学是傲慢的,可是没有科学的人文就是滥情。


    第五、医疗存在特殊性,它并非是普通的消费行为,医疗过程就像是医生背着病人过河,过河的途中只有一个大概的方向,中途有多困难,最后能否到达,什么时候能到达都有未可知。在疾病这条湍急的河流面前,医生与患者不是利益对立的甲乙双方,而是联盟。我们需要共同决策、共担风险,一起过河。


人类进化的遗产


    今天这期节目,我们要聊的话题是“疾病”。人类已知的疾病有2万6千多种,要逐一的介绍它们是做不到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在书本这一章,作者想要帮我们在原理层面建立对疾病的整体认知。这就像是站在高处看山脉水系一样,一眼就能看懂全局。


    首先是我们在上期节目已经达成的共识,疾病是与我们终生相伴的,因为它是我们进化的遗产。在这里对这个共识做一些补充。


    在基因层面,基因传递着我们人类基本性征的同时,也把疾病遗传了下来。如果某些疾病让人在生孩子之前就发病去世,那这段致病基因肯定无法传递下来。但是我们今天很多的疾病,都是在40岁之后才发作,因此这些基因虽然有害,但依然不妨碍人类的繁衍,也就被传递了下来。


    其次,器官上的不完美。进化并不是一把手术刀,不能精准的把不好的东西切除掉,它做不到的。它能做的事情只是敲敲打打、修修补补,平衡整个物种的利益和风险。


    上期节目我们举过难产的例子,我们用早产来换取更大的大脑,更强的思维能力。


    我们举过直立的例子,我们用颈椎病、腰椎病、痔疮和容易骨折的大腿骨来换取直立带来的好处。


    我们所有的器官,是进化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延续精心打造的利益和风险的共同体,而疾病就是妥协和折中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最后,人体适应能力的不完美。


    今天我们的物质条件已经极大的丰富,可我们身体里的细胞和基因,还停留在采集狩猎,不断奔跑,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记忆中。


    所以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肥胖,自然接踵而至。此外,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加剧,熬夜工作学习,家常便饭,这就进一步的增加了生物钟调控机制,情绪控制和修复能力的负担,导致更多的疾病。


医学认知疾病的历史


    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我们去医院看病,医生只告诉你说:“回去吧,这是进化的不完美。”我们肯定不干啊。


    医学确实没办法消除这些不完美,但它是在努力帮我们弥补这些不完美。进化中的不完美是疾病的“远因”,我们无可奈何,但是寻找疾病的“近因”,也就是寻找疾病的生理解释和病理,确是医学的基本工作。


    我们可以透过它找寻病因的过程,来了解整个医学的发展历程。


    当年古人,把风雨雷电这些不能理解的现象都用鬼神来解释,疾病也是一样的。认为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神的惩罚或者鬼附身。


    当时如果谁得了癫痫或者精神病,那就肯定是鬼钻到脑子里了,于是在他头上打洞,让鬼跑出来病自然也就能好。


    到了公元前400多年的时候,才出现了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医生,他认为疾病不是因为神鬼作祟,而是人体自身的问题。这个人就是“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


    他认为人体是由血液、黏液、黑胆汁和黄胆汁四种液体组成,生病了是因为这四种液体不平衡。


    在他的这套的理论中,最有名的治疗方法就是放血。医学界有一本大名鼎鼎的杂志叫做《柳叶刀》,这个柳叶刀最初就是指放血用的工具。


    当年美国国父华盛顿对放血疗法就深信不疑,他因为喉炎让医生给自己放血,据说一天放了2300毫升的血,而人体总共只有4000毫升。结果当天晚上就去见上帝了。


    用现代的眼光看待当年的这套理论,它并没有什么科学基础,靠的是哲学思辨。所有疾病都可以用体液不平衡来解释,如果一个学说没有边界,无所不能,也就意味着它失去了成长改进的空间。


    所以虽然它存在了2000多年,但是并没有积累出太多有用的东西,随着科学的到来推动了现代医学的诞生,它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我们把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这三门基础学科的建立,当作现代医学诞生的标志。于是,逐步建立了一套找病因的科学方法。


    最开始,我们只能看到肤浅的原因,像是感冒是因为着凉,伤口感染是因为微生物入侵。


    后来,我们可以找到发病部位,发病机制和致病因子。比方说阑尾炎是细菌在阑尾内过度繁殖,损害阑尾组织并引起炎症反应。


    再后来有了显微镜,对疾病的理解深入到微观层面。我们知道了感冒是上呼吸道病毒感染,胃里的幽门螺旋杆菌是胃炎、胃溃疡、甚至是引发胃癌的罪魁祸首。


    再再后来,我们又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看到了基因。原来很多疾病都与基因相关,比方说癌症。


    就这样我们对病因的寻找越来越深入,对疾病的理解也越来越透彻。但是找寻病因这个工作,即便到现在,很多情况下它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2003年的那一场SARS大家应该都记忆犹新吧?但是它的发病原因是啥?很多人并不知道吧?为什么呢?因为找寻这个病因极其困难,研究人员用了15年,一直到2017年的12月份才找到答案。


    SARS的病因不是神鬼的惩罚,不是四体液不平衡,而是蝙蝠身上的一种病毒,通过果子狸传染给了人类,导致传染病大爆发。


    尽管到现今,现代医学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有的病我们依然搞不清楚它的发病机制。比方说运动神经元病,就是我们所说的渐冻症,霍金得的那个病。至今我们都搞不清楚它确切的发病原因和机制,找不到病因也就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还有的病我们研究了几十年,最后却发现它根本不是病,像是说同性恋,医生们曾用尽各种办法,最后只能感叹,这是大千世界的不同选择而已。


    还有很多时候直到患者去世,医生们也不清楚他们具体得了什么病。但是薄世宁认为,现代医学以科学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手段,探索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只要我们坚信任何疾病都是有病理基础的,那么就只剩时间问题了,我们一定可以让更多的疾病得到科学的治疗。


病与症


    在疾病得到明确诊断之后,下一步当然就是治疗了。到这里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明确的认知。我常说病症,但其实病和症状不是一回事儿。病是人体出了问题,而症状却是我们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都把症状当做疾病本身,盲目的干预症状,这对于治疗来说,往往是南辕北辙。


    举例说明:我们都认为骨刺是一种病,就是骨头上长了一根扎在肉里的刺,所以很疼。可是真相是什么呢?骨刺的本意并不是让人疼,反而是为了让人不疼。怎么回事儿呢?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骨关节会逐渐退化,关节的稳定性越来越差,这才是疼痛的原因。骨刺是骨质增生,在骨关节边缘增生一部分出来,是为了增大关节接触受力面积,降低压强。等到骨质增生长好了,关节稳定了,疼痛反而消失。


    再比方说咳嗽、腹泻、发热,这些都是常见的症状,它本身不是病。咳嗽是为了排出呼吸道内分泌物或者异物的反射动作。腹泻也是为了排出肠道里感染和异物。发热则是为了增强体内白细胞的吞噬和杀菌作用。


    在《我们为什么会生病》那本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得了慢性感染病的大多数人都会出现缺铁性贫血的症状。贫血当然被视坏事儿,但出现这个症状的原因是身体为了限制体内的铁元素,因为致病微生物存活需要铁,而它自身是无法合成的,所以只能从身体获得。身体故意造成缺铁状态,就是为了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人体自身智慧甚至还能做到未雨绸缪。比方说,孕妇在分娩前的几天,血液中的凝血指标就大幅度上升,高出正常值几十倍。这就防止生产时产道损伤可能导致的大出血。等孩子生完,凝血指标又会恢复正常。


    所以说,症状不仅是在提醒我们“你生病了”,同时也在积极的对抗疾病。这都是我们的自我保护机制,是生命的本能。


    当然了,有些时候症状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可能控制不好自己的火候。


    比方说感染的时候,自我保护机制知道该发热了,但是发热到多少度呢?绝大部分时候没问题,但有时候它会热过头。持续高烧会让患者脱水、心脏负荷增大,惊厥、抽搐,甚至大脑缺氧。


    再比方说过敏,它是我们接触到异物时免疫系统产生的排斥反应,目的是让我们远离过敏物质。但有些人的过敏反应会过于强烈,出现休克、气道痉挛、水肿,甚至会窒息死亡。


    那只有在我们对病与症状建立了正确的认识之后,讨论治疗才更有针对性。总之,任何治疗都要针对病症之后的疾病,才是根本。而对于症状,我们只需要适度干预,避免破坏这个天然的防御机制。


代偿机制


    接下来,我们回答在第一期节目当中所提出的一个问题:“我们周围的人,甚至我们自己,平常身体健健康康,没啥感觉,可突然出现某种症状,结果去医院一检查得了大病,这是为什么?


    一句话回答这个问题:所有严重的疾病都是被突然发现的,但它并不是突然发生的。只是在它发生发展的时候我们没有感觉而已。


    为什么我们没有感觉呢?是敌人太狡猾了?还是我们太麻木了?都不是,这涉及到我们人体内的代偿机制。


    所谓代偿,就是代替补偿。如果我们组织和器官持续受到损伤,人体会调动没有受伤的部分,加快补充或者替代受损部分的工作。


    比方说幽门螺旋杆菌,它和胃癌有很大的关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了我们的胃之后,它就会持续的攻击胃部细胞。免疫系统打不过他了,就会启动一个替代方案,让深层次的胃部干细胞加速分裂,尽快补充那些被它杀死的细胞。这就是代偿,是一个临时的替代性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我们长时间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但不会有任何的症状,但其实这场细菌和胃部细胞的战争正在越打越激烈。等到我们感觉不舒服的时候,说明已经出现了代偿机制都不足以应对的大问题。


    由此可见,代偿是人体不得已而为之,是一种妥协。为了让器官在持续损伤的情况下,保持功能基本正常,但这也是凑合着用,这是它有利的一面。


    不利的一面呢?当然是它掩盖了病情,让疾病甚至严重到像是晚期癌症的程度才被我们感知发现。


    在理解了这一机制之后,薄世宁给了三个建议。


    首先,我们知道了很多慢性病在早期是没有症状的,我们就应该积极主动的体检筛查。人们常说有些病不知道才好,知道了反而死得快是非常愚昧的。


    其次,从源头上预防或者从中间环节阻断,可以有效的防止慢性病。比如说积极接受治疗杀灭幽门螺旋杆菌,能够有效的预防胃癌。


    最后,放大代偿机制。像是冠心病患者,在变窄血管周围的小血管,会代偿性的变粗,变长,甚至产生新的血管。放大代偿机制就是在医生的帮助下,通过康复训练、适量的运动促进这些血管的生成。这样一来,病人以后再犯心绞痛或者心肌梗死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这也就是那些经常犯心绞痛的老年人反而不容易猝死的原因。


人与细菌,相爱相杀


    要说疾病,当然要说到细菌。很多疾病都是由于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比方说肺炎、尿路感染,急性肠炎等等。所以我们对细菌自然不会有好印象。


    但很多人并不知道,不但我们的健康离不开细菌,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细菌星球。不仅仅是皮肤、口腔、肠道上都有细菌,包括我们的血液里,眼睛表面,甚至是之前被认为绝对无菌的大脑里都有细菌。


    人类体内的细菌不计其数,情侣热吻10秒,就可以交换8000万个口腔细菌。我们的肠道里细菌总数大约100万亿个,如果让他们排队站好,可以绕地球两周。


    既然我们体内有这么多的常驻细菌,可见人和细菌从来都不是敌对关系,而是共生的。 


    简单来说,人体为细菌提供了营养和生存环境,但是细菌也不白吃,它也在反哺自己赖以生存的人体。


    首先,细菌为人体提供了免疫屏障。


    每个部位的细菌都有领地观念,这里我占了,其他微生物就别想来捣乱。这就间接的保护了我们不受有害病菌的感染。我们称之为免疫屏障。就像是女性阴道内大量的常驻菌,随时都在阻止着其他有害菌的滋生。


    另外,细菌也在培养着我们强大的免疫系统。


    比方说我们的肠道,就是免疫系统和细菌作战的最大战场。不断打打杀杀,就像是在不停的给我们打疫苗,锻炼我们的免疫能力。


    所以人体和细菌的共生关系,就是相爱相杀,互惠互利。


    一般情况下,这种共生关系是稳定的,可一旦被打破,就会带来疾病。


    比方说细菌跑到了不该去的地方。像是阿尔茨海默症的最新研究就表明,引起牙周炎的细菌可以转移到大脑中,这些细菌经过复杂的机制,就可能引起老年痴呆的病理改变。


    再比方说,共生关系被打破,也就是刚才所说的免疫屏障被打破,那其他的致病微生物就会趁虚而入。很多女生会用含有杀菌剂的洗液冲洗阴道,这反而会引起真菌性阴道炎。还有像是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的病人,就很容易继发耐药性细菌和真菌感染。


    共生关系被打破,还会影响免疫细胞功能,导致免疫性疾病发生,像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脊柱关节炎等。


    最后,细菌合成的化学物质出现异常也会带来疾病。你能想得到肥胖竟然也和它有关吗?研究发现肥胖的人体内的“胖菌”较多,他们会产生乙酸,让人产生饥饿感,吃过量的食物。


    既然,我们和细菌的共生关系如此重要,我们应该怎么维护好这个关系呢?


    薄世宁给了几条建议:


    首先,少用抗生素,能不用就不用。就算必须要用,也一定按照医生处方剂量和疗程规范使用。健康的人不要经常使用含杀菌剂的任何洗液和漱口水,细菌不是我们的敌人。


    其次,别“过度干净”。在之前的节目中我们就提到过,孩子的成长环境不要过于干净,让孩子多和大自然和宠物接触。从小就和微生物多接触,可以培养出多样性和稳定性更好的肠道菌群,长大之后免疫力更强,也更不容易过敏。


    最后是少吃糖。糖不仅会让人变胖,还会引起肠道菌群改变,会减少让人变瘦的“瘦菌”的数量。


    也许没有人能陪我们走完一生,但是细菌可以,所以请善待这些与我们共生的细菌。


人体免疫


    我们今天聊疾病与健康,最后当然要说到人体的免疫系统,对于健康来说,怎么强调自身免疫的重要性都不为过。


    先说一个故事:


    话说1971年,一个叫做戴维的美国男孩,在出生20秒之后就被放到了一个绝对无菌的泡泡里。他天生没有免疫能力,泡泡之外的世界对他来说极其危险。


    从此,戴维只能在这个泡泡里吃饭、睡觉、玩耍和学习。他只能隔着泡泡去摸妈妈的脸,感受妈妈的温度。


    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在戴维12岁的时候,他的父母和医生决定通过手术把姐姐的脊髓移植给他,希望帮他重建免疫系统。


    可是奇迹并没有像我们都希望的那样发生。姐姐的骨髓里潜伏的病毒一同被移植到了戴维的身体。这些对其他孩子没有任何影响的病毒最终要了戴维的命。


    在接受移植之后,他从泡泡里出来,不设防的接受了妈妈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亲吻。两周之后他就去世了。


    这个极端的病例告诉我们,与危险完全隔离的健康那不叫做健康,人体免疫是战胜疾病的基本武器,它是健康的底层逻辑,如果没有它,任何的医疗手段都是无能为力的。


    免疫力非常重要,而且绝大部分疾病都和我们的自身免疫相关,我们有没有什么方法增强免疫力呢?依靠食物吗?目前并没有能够快速增强免疫力的食物或者保健品。


    我们需要做的是避免损害人体免疫系统的生活方式,比如说熬夜、烟酒过量、精神压力过大和偏食等等。此外,薄世宁给了三条建议。


    首先,是认真打疫苗。这是目前我们能够获得的最好的、最客观的完善人体免疫系统的方法。


    其次,就是刚才所说的,善待共生的细菌。


    最后,正确看待感染性疾病,尤其是不严重的感染。


    疾病的正面价值就在于,每一次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都可以激发和锻炼我们的免疫系统。


    节目的最后,讲一个薄世宁亲身经历的故事。1997年,他和两个最要好的同学在毕业后一起被分到了同一家医院当医生,他们是恋人,后来结婚了,生活的一直很幸福。


    2003年,SASR在北京爆发,女同学感染了传染性最强,致死性也最强的SASR病毒。她的爱人为了留住她,在抢救她的时候摘下了口罩,做口对口的人工呼吸。泪水顺着他的脸留到了女同学的脸上。但是这位女同学最终还是走了。


    所有人觉得这种病毒传染性这么强,而且是口对口的近距离接触,这位男同学也不可能幸免。可他并没有被感染,也没有出现任何症状。


    刚才我们说了两次亲吻,两种真情,都一样的令人心碎。第一种病毒本不致命,却杀死了泡泡男孩。第二种病毒来势汹汹,可那位同学也能安然无恙。


    原因全在于不同的免疫力。一个健全和强大的免疫系统带来的是健康,和对于疾病强大的抵抗能力。真正的健康,是暴露于病毒与细菌的危险下,还依然健康。


    本期节目,我们围绕疾病说了6个知识点。分别是疾病与我们终生相伴、医学认知疾病的历史演化、疾病与症状、人体代偿机制、人与细菌的共生关系和人体免疫系统。


  • 【技术狗与慢生活】请在忙碌之余,给自己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时间


  • 本文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 AI人工智能初学者(ChaucerG)。
    如有侵权,请联系 support@oschina.cn 删除。
    本文参与“OSC源创计划”,欢迎正在阅读的你也加入,一起分享。

    03-15 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