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数据处理

这么多的日志,运维要通过各种手段完成日志的收集、过滤分析、可视化展示,那么如何实现这些功能呢?

方法很多,例如ELK集成套件(Elasticsearch , Logstash, Kibana)就可以轻松实现日志数据的实时收集、分析传输以及图形化展示。

那么要如何使用ELK呢,根据日志量的不同,对应的ELK架构也不尽相同,看下面几个常见架构:

ELK架构1

此架构主要是将Logstash部署在各个节点上搜集相关日志、数据,并经过分析、过滤后发送给远端服务器上的Elasticsearch进行存储。

Elasticsearch再将数据以分片的形式压缩存储,并提供多种API供用户查询、操作。用户可以通过Kibana Web直观的对日志进行查询,并根据需求生成数据报表。

ELK日志系统的架构-LMLPHP

此架构的优点是搭建简单,易于上手。缺点是Logstash消耗系统资源比较大,运行时占用CPU和内存资源较高。

另外,由于没有消息队列缓存,可能存在数据丢失的风险。此架构建议供初学者或数据量小的环境使用。

ELK架构2

由此衍生出来了第二种架构:

此架构主要特点是引入了消息队列机制,位于各个节点上的Logstash Agent(一级Logstash,主要用来传输数据)先将数据传递给消息队列(常见的有Kafka、Redis等)。

接着,Logstash server(二级Logstash,主要用来拉取消息队列数据,过滤并分析数据)将格式化的数据传递给Elasticsearch进行存储。

最后,由Kibana将日志和数据呈现给用户。由于引入了Kafka(或者Redis)缓存机制,即使远端Logstash server因故障停止运行,数据也不会丢失,因为数据已经被存储下来了。

ELK日志系统的架构-LMLPHP

这种架构适合于较大集群、数据量一般的应用环境,但由于二级Logstash要分析处理大量数据,同时Elasticsearch也要存储和索引大量数据,因此它们的负荷会比较重,解决的方法是将它们配置为集群模式,以分担负载。

此架构的优点在于引入了消息队列机制,均衡了网络传输,从而降低了网络闭塞尤其是丢失数据的可能性,但依然存在Logstash占用系统资源过多的问题,在海量数据应用场景下,可能会出现性能瓶颈。

ELK架构3

最后,还有第三种架构:

这个架构是在上面第二个架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主要是将前端收集数据的Logstash Agent换成了filebeat,消息队列使用了kafka集群,然后将Logstash和Elasticsearch都通过集群模式进行构建。

ELK日志系统的架构-LMLPHP

此架构适合大型集群、海量数据的业务场景,它通过将前端Logstash Agent替换成filebeat,有效降低了收集日志对业务系统资源的消耗。

同时,消息队列使用kafka集群架构,有效保障了收集数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而后端Logstash和Elasticsearch均采用集群模式搭建,从整体上提高了ELK系统的高效性、扩展性和吞吐量。

用大数据思维做运维监控

大数据分析最早就来源于运维人的日志分析,到逐渐发展对各种业务的分析,人们发现这些数据蕴涵着非常大的价值。

那么如何用大数据思维做运维呢,大数据架构上的一个思维就是:提供一个平台让运维方便解决这些问题, 而不是,让大数据平台去解决出现的问题。

基本的一个大数据运维架构是这样的:

ELK日志系统的架构-LMLPHP

对于运维的监控,利用大数据思维,需要分三步走:

所有系统最可靠的就是日志输出,系统是不是正常,发生了什么情况,我们以前是出了问题去查日志,或者自己写个脚本定时去分析。现在这些事情都可以整合到一个已有的平台上,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定义分析日志的的逻辑。

07-13 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