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定慧在软件项目中

。就是戒律,知道边界。
在一个公司的工作中,就是知道我们的核心目标,核心资源,核心用户都是什么。 不是什么热闹都去凑,没有资源去做的事情也去做,非核心用户也要拉来。

。就是制心一处,心念不受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的心境所动。
在公司的工作中,就是定下心来,锁定核心目标,提升核心资源,把核心用户服务好,好到比行业平均水平要高一个数量级。

。是我们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
在工作中,就是静心观察,培养洞察力,充分了解核心用户,客户需求,公司远景,工程团队需求,内容团队需求… 种种看似对立其实是统一的关系。 理顺关系,找到痛点,探索解决方案,静下心来复盘每一个环节,深入追问,不断改进,在不断改进中获得更多智慧。

当我们没有戒律的定力的时候,就会被外界的活动所打扰,不是旗动,不是风动,而是我们的心在乱动。 例如:

其实,那些 ”突然成功“ 的项目,已经默默坚持了很多年。 国外把这种模式叫冰球球杆成长模式 (hockey stick growth):

工作方法 - 戒定慧-LMLPHP
这个球杆的图形, 像是一个正常竖着的球杆,往上的球杆部分,还有非常长,预示着这个项目经历了短暂的探索,就达到了巨大的增长。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项目是横着放的球杆:
工作方法 - 戒定慧-LMLPHP
横放着的球杆,意味着项目要经历几年的打磨,才能稍稍翘起来。 一个团队要坚持熬过很多年 ”低调平凡“ 的业务数据,才能迎来可能的突破点。 这就要求我们有 (不要见异思迁)(安静地把决定了的事情做好)(更深入地洞察了解用户需求)。

因为我们有戒,我们才有定的条件,在定的内心和团队中,才能增长慧,弄清哪些增长来自于外界因素(例如,流量扶持),哪些是来自于产品质量,真正把质量做到优秀。

当某个默默无闻的团队忽然取得了大家感觉到的成功的时候,他们往往已经熬过了突破点,有了不容忽视的成绩。 我们要学他们什么呢? 是要学他们在低调平凡的球杆那个部分的定力,学习他们不断打磨改进,而不是学他们有了突破点之后的各种标题党、神话般的吹嘘。

两个近期的例子

1) 光 ‘熬’ 还是不行的,熬不会自动把冰球杆翘起来:https://blog.csdn.net/csdnnews/article/details/127976527 Kite 这个 Python 代码自动补全的工具,经历七年开发,没能赚钱且被 CoPilot 等新技术明显超越,团队不得不解散。

2)「AIGC在C端大爆发:Lensa这款AI修图产品已经火到日赚数百万美金了」 - 这个公司花了七年时间做到了 “一夜成名”。
工作方法 - 戒定慧-LMLPHP
花了七年时间,跨越了下面的鸿沟:
工作方法 - 戒定慧-LMLPHP
贝索斯说:“总有人问我,未来十年,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但是很少有人问,未来十年,什么是不变的。我认为这更重要。你要把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 – 戒定慧 – 要定!

目标清晰了,稳定了,手里要做的事情就少了,事情少了,在每一件事情上能下的功夫就深了,才能有洞察和智慧,才能做到比别人好一个数量级。

定 - 不是僵化,或者抱残守缺,Netflix 正是认定了要做大众的娱乐,自己求变,把DVD 光盘邮寄业务转为流推送,再转为自己制作大片。 用户需求是定的,满足这样需求的方式是不定的,CSDN 是否也和 Netflix 有相似之处?如果我们确定三年后某个技术一定会普及,那么我们只要现在开始做 3 年,就会有巨大成功,冰球球杆就会翘起来,那么我们现在要投资什么呢?

CSDN 未来十年服务的对象: 一亿开发者,一千万企业,他们之间形成的社区,个人要在社区中学习,成长,成功。大家在社区中要交换价值,这些价值的载体可以是博客,短视频,专栏,代码,API,解决方案,元宇宙的元素,以及现在想象不到的价值载体。但是,“学习分享讨论交换” 是不变的,要定在这个上面。 长期主义,就是在时间的复利下,坚持做那些难而正确的事情。 复利其实有几个维度:

  1. 时间的维度 – 对于一个要做的功能,我们可以问,这个功能其中会有 “复利” 的因素,会随着时间的流逝、用户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满意么? 如果答案是 “是”, 那么, 我们就坚持。 这个类型的内容, 今天比昨天多了一些,那么, 这内容的增加,带来了总的“内容质量复利” 的提高么? 找到高质量的内容,是更容易了,还是更难了?
  2. 人交流的维度 – 我来到 CSDN贡献内容,解答,评论等,会扩展我的交流接触面。 那么, 今天我增加了一些社交网络的元素(关注,粉丝,铁粉,订阅,社区),我在 CSDN 获得了更好的内容消费体验了么 – 我的扩展了的社交网络能给我带来更多益处,让我有兴趣继续扩展社交么?
  3. 功能配合的维度 – CSDN 的各个功能,结合起来,一定会有 1+1+1 … > N 的结果,那么,我们把这些功能自然地结合起来了吗? 视频课程,付费博客专栏,问答,技术兴趣社区,我们都把基本功能联系了起来了么?

综合起来说,下面的 a - e 的用户,应该越来越喜欢 CSDN 的服务,那么,我们的各个服务,应该如何结合起来服务用户呢:

  1. 没有注册的用户,受 SEO 导流来到 CSDN,点击了一些博客页面
  2. 注册用户,使用 CSDN 1 周时间,我们算出了他的学历数据,给了个性化推荐
  3. 注册用户,使用 CSDN 1 月时间,使用了 N 个功能 (搜索,学习,社区等)
  4. 注册用户,使用 web/app 2 月时间,偶尔写一个博客,有些成为了会员
  5. 注册创作用户,使用 CSDN 1 年时间,有自己的 N 个博客,有自己的社区
  6. … …

缺少戒定慧,一些团队会陷入下面的循环:

这样只会得到一地折断的冰球球杆。

火速成功的成本

对任何一个项目,大家都期待能快速成功。 但是软件行业有自己特殊的一些规律,一般而言,一个软件项目只能在三个特性中达到两个:

就拿平时大家经常读的 IT 新闻来说,有很多 “快 + 便宜” 的,如大家看到的各种标题党的短新闻。 它们大多数是业余人士快速创造的,质量一定好么?未必。
CSDN 有 《新程序员》杂志,它不快,不便宜,但是它有独特的好文章,那么,这个好,能好到让用户付钱,能让很多人争相阅读么?

为了一些快速达到一些目标,大家都想选择。几年前我们也大力推动了创作者计划 – 原力计划,很快就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数字的 KPI 达到了。 当然,明眼人也看得很清楚:
工作方法 - 戒定慧-LMLPHP
可以看到,快且便宜,但是不够好,是会有很多副作用的!

从 2021 下半年起,我们把 博客质量 真正作为一个核心需求来做,热榜/推荐流经历了多次改版,每次改版,原来获益的博主就会抱怨(大概率是因为原来能轻易上榜的方法如标题党等行不通了),但是一些真正高质量创作者也在回流,开始持续创作。 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相信高质量的博客、信息流、排行榜一定会赢得大量读者。
有了,才会生出来,很遗憾,我们团队的能力有限,不能一夜之间就洞察一切,改善一切,只能小步快跑,持续迭代。
这是我们 AI 团队在一年半时间内做的 16 次更新的记录
这是我们团队花三个月改进的个性化推荐流的总结
慢么?的确比一夜成名慢,但是最后我们真正理解了代码,重构、改进了代码,把原来崩溃的场景都修复了,带来了更多的阅读。

团队的心理安全和【定】

只有远大的目标定了,团队知道自己有较长的时间去不断迭代,达到高质量,那么我们才能构建一个 ”心理安全“ 的环境,让大家安心做高质量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创新。 定的另一个名称是心理安全。 心理安全能帮助人们应对组织变革带来的不确定性和焦虑,让人们专注于实现共同的目标,而不是自我保护。心理安全并非为了和谐,你好我好大家好,而是使富有成效的分歧和思想的自由交流成为可能。心理安全也并非降低绩效标准和宽松、舒适,而是坦率、开放、相互尊重。心理安全与绩效标准决定了团队氛围:

工作方法 - 戒定慧-LMLPHP
大家都希望在心理安全高,工作要求低的项目工作,这还有一个隐含的前提:钱多。 😄 很多人的理想环境就是:钱多事少离家近。 但是,在 IT 行业工作,这几乎不可能,要得到高的回报,要让项目的冰球杆子 🏒️ 翘起来,我们当然要选 心理安全高 + 工作要求高 的组合。 只有在心理安全高的环境中,智慧

当我们在工作中感受到信任和尊重时,我们更有可能相信自己会从质疑中获益。 与此相对的是绝对权威和恐惧,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家并没有心理安全来质疑,讨论。在这种环境中,自发的学习和合作会被抑制。这种情形下的领导也很着急,往往会出现:一言堂的开会、没有真话的 “真诚反馈”,机械的传达和执行。

(参考: 《无畏的组织》)

心理安全的反面,是心理不安全。 这篇博客发布后十几分钟,我就看到微博的好友分享了一个“创新不安全感”(creative insecurity)的名词。

我们把研究对象从国家缩小到软件团队,是否也可以得到类似的结论? 在一个大家感觉安全(secure)的环境中,才更有可能创新?

07-01 01:33